道教经典《灵飞经》对中国书法的贡献(附勃海藏真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13:13 1

摘要:《灵飞经》是道教经典之一,最早出现于唐代,是唐代著名的小楷书法作品,无名款,传为钟绍京所书,但具体作者仍存争议。《灵飞经》主要阐述存思之法,即通过存想神灵以达到修炼的目的。《汉武内传》谓此经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现存于道藏中的《上清琼宫灵

《灵飞经》是道教经典之一,最早出现于唐代,是唐代著名的小楷书法作品,无名款,传为钟绍京所书,但具体作者仍存争议。《灵飞经》主要阐述存思之法,即通过存想神灵以达到修炼的目的。《汉武内传》谓此经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现存于道藏中的《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是其重要版本。

渤海藏真本《灵飞经》的版本流传:明代晚期,董其昌收藏并题跋了《灵飞经》的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并曾将其抵押给海宁陈家。崇祯三年(1630年),陈之伸将《灵飞经》摹刻入石,刻成《渤海藏真帖》,由苏州章镛摹勒。在抵押和赎回过程中,陈家扣留了四十三行,导致渤海本不全。原石因多次拓印而受损,出现了各种翻刻本。(现存墨迹本为四十三行残本,曾由多位收藏家珍藏,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在唐人大量的写经作品中,因《灵飞经》极为精美,被后世书家高度评价,认为其展现了唐人书法的典型特征。渤海藏《灵飞经》真本,因刻工在摹刻时进行了减省,去除了原帖中的一些习气,使碑刻显得古朴清秀,更具独特的书法风格和重要的艺术价值。明董其昌等皆以为此为唐钟绍京书,但启功先生认为只是无名经生所书。不管如何,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常被历代书家选为临摹创作题材。由于其书法精美,清代科举考试将其作为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模板,对后世书法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钟绍京,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写过《灵飞经》,并流传于世?

1.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推崇《灵飞经》,并临摹过此作。但现存传世版本中并无明确署名赵孟頫的临本,仅有文献记载其受此经影响,小楷风格中可见《灵飞经》的遗韵。

2.董其昌本人曾多次临写《灵飞经》,其临作融入了个人书风,笔意流畅,成为后世学习的重要范本之一。

3.明代《渤海藏真帖》刻本。明代万历年间,海宁陈瓛(元瑞)将家藏《灵飞经》墨迹本刻入《渤海藏真帖》,此版本为全本(共九页),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刻本。刻本的具体摹写者无明确记载,推测可能由专业刻工或当时书法名家(如陈瓛本人或其幕僚)精心摹刻,保留了唐代小楷的神韵。

4.梁诗正奉乾隆之命临写《灵飞经》,其临本结体端丽,笔法严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清代成亲王永瑆以小楷见长,其临本《灵飞经》融合欧体风格,成为清代宫廷书法的代表之一。

6.林则徐亦有《灵飞经》临本传世,笔力遒劲,体现清代文人书法的雅正之风。

7.近代书法家如启功、白蕉等均推崇《灵飞经》,并从中汲取养分。启功曾言:“《灵飞经》之妙,在于平正中见险绝”,其小楷创作亦受此启发。

钟绍京(659年-746年),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省兴国县)人,是三国时期魏国太傅钟繇的第17代世孙。他官至中书令,封越国公,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

钟绍京出身贫寒,凭借自身才华进入京都长安任职,最初担任司农录事。因擅长书法,得到兵部尚书裴行俭的举荐,进入“直凤阁”任职,负责宫殿中的门榜、牌匾、楹联等题字。

唐中宗景龙年间,钟绍京升任宫苑总监。在“韦氏之乱”中,他协助临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平定叛乱,拥立李旦(唐睿宗)登基。因功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后升任中书令,封越国公。然而,他因恣意赏罚和发表怨言等原因,多次被贬官,历经宦海沉浮。唐玄宗即位后,钟绍京再度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尚书等职,最终在京城度过晚年,享年八十余岁。

钟绍京的书法自成一格,遒美清润,笔势圆劲。他的小楷尤为精妙,被称为“第一小楷”。其作品继承了钟繇的楷书传统,字画妍媚,遒劲有法,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

钟绍京与钟繇并称“大小钟”,在书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有《灵飞经》《转轮王经》等传世。他的书法风格影响了后世许多书法家,如赵孟頫等。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也被后世收藏家珍藏,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来源:我愛歐體書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