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记:在华东烈士陵园的一次精神沐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0:15 1

摘要:2025年4月4日,清明。我踏入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松柏苍翠,新修剪的草坪散发着青草特有的清香,与远处飘来的淡淡花香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清明特有的气息。

2025年4月4日,清明。我踏入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松柏苍翠,新修剪的草坪散发着青草特有的清香,与远处飘来的淡淡花香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清明特有的气息。

陵园比我想象的更为开阔。主轴线上的纪念碑巍然耸立,汉白玉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注意到碑身上镌刻的字迹已经有些年头了,但依然清晰可辨。周围参观者按秩序排队敬献鲜花等纪念品,有的是家庭为单位,父母低声向孩子解释着什么。一位白发老者独自站在某处墓前,久久不动,他驼背的身影与笔直的纪念碑形成奇特的对照。

我沿着主路缓缓前行,两侧整齐排列的墓碑像一支静默的军队。许多墓碑前摆放着鲜花,大多是朴素的白菊或黄菊。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发现了一块特别的墓碑,比其他墓碑略小,上面只简单刻着姓名和生卒年份,没有更多信息。但墓碑前却放着一束新鲜的野花,不像是花店买来的,倒像是有人特意从野外采摘的。这束花让我驻足良久,想象着这位烈士的生平,以及那个至今仍记得他、会为他采摘野花的人。

陵园中央的纪念馆正在举办一个名为"永不褪色的记忆"的展览。步入馆内,光线骤然暗了下来,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已经发黄的信件、破损的日记本、生锈的钢笔、褪色的照片……这些物品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因它们主人的命运而获得了特殊的意义。我俯身细看一封家书,字迹娟秀,内容不过是些家常话,末尾却写道:"革命胜利后,我一定回家孝顺双亲。"日期停留在1948年春天,而旁边的说明文字告诉我,这位写信的年轻人在三个月后的一次行动中牺牲了,年仅22岁。

最触动我的是一面"无名烈士墙"。墙上没有任何名字,只有无数颗五角星在深色大理石上微微凸起,每一颗星代表一位无法确认身份的烈士。我伸手触摸那些冰冷的星星,突然意识到,在这面墙前,所有关于历史评价、意识形态的争论都显得那么苍白。这些星星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梦想与恐惧,却为了某种超越个人的信念献出了一切。

在陵园的出口处,有一本厚厚的留言簿。我翻阅前面游客写下的文字,有的庄重,有的感性,有的甚至是孩子稚嫩的笔迹:"烈士叔叔阿姨们,谢谢你们!"我拿起笔,却久久不知该写什么。最终只写下一句:"你们活过,我们记得。"

离开陵园时,我突然明白,清明节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此——不是简单地祭奠死者,而是在与过去的对话中,重新思考生者该如何活着。那些烈士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而我们这些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又该如何对待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天?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街道两旁樱花盛开,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景象,此刻却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珍贵。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与牺牲编织而成的。记住历史,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更负责任地面对未来。

清明一日,在烈士陵园的漫步,成了我精神上的一次沐浴。那些沉默的墓碑教会我的,远比任何华丽的言辞更多。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记忆本身就是一种抵抗,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承诺。

来源:红色文化研究工作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