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脏话越来越泛滥?法院:口头禅≠辱骂,“妈的X”不够处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1:15 2

摘要:在街头、在网络,粗口屡见不鲜,有人说只是口头禅,不带恶意;有人却觉得刺耳,是对公共文明的破坏。对于脏话的泛滥,到底该怎么看?

欢迎关注法网人生,我为您讲述案例故事,分享有趣、有料、有谈资的社会百科。

本案例来自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为普法案例,非当前事件,文中均为化名。

在街头、在网络,粗口屡见不鲜,有人说只是口头禅,不带恶意;有人却觉得刺耳,是对公共文明的破坏。对于脏话的泛滥,到底该怎么看?

浙江绍兴的一起案件给出了答案。

案情回顾:口头禅还是辱骂?

为了被辱骂一事,60多岁的冯某和公安、法院打了两年多的交道,要求公安局处罚陈某。

陈某与前妻离婚以后,一直怀疑和冯某有关系,但又找不到证据,这天,陈某又找到前妻开的汽配门市部前,对前妻对骂了一个多小时,过程中,陈某用脏话大骂冯某,“冯某是条卵”、“妈的X”“我要弄其死来”,被现场围观的人录下视频,发给了冯某。

冯某认为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侵犯,报警要求公安机关拘留陈某10天。公安局调查后确认辱骂属实,但认为“人数少、语言系方言、社会危害性不大”,决定不予处罚。冯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官司打到二审,冯某最终还是败诉,没有达到惩罚陈某的目的。

法院观点:为何“不予处罚”?

二审判决中,法院列举了几条理由,说明为什么不能处罚骂人的陈某。

其一,陈某骂人的地方虽然在公共场合,但在场人员除了陈某和前妻之外,仅有三名围观者,

其二,陈某骂人的语言,部分是当地特色的口头禅,内容根据当地一般人正当理解,不足以对冯某的社会评价造成明显直接贬损。也就是说,口头禅不等于辱骂他人。

其三,如果对带有“侮辱”性质言语一经发现即一概予以打击,势必导致打击对象的扩大化和普遍化,不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意思是说,如果对说话带有口头禅的人都进行处罚,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处罚不过来。

现实观察:脏话从边缘走向日常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口语的“脏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无论学历、职业、性别、文化,脏话口头禅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甚至不再以说脏话为耻。

国际赛事中,运动员用脏话给自己大声鼓劲;一些方言中,把“以X开头,以X结尾”表达成方言的特色;球场上,网络中,牛某、傻某充斥,粗口正从边缘走向日常,从羞耻变成习惯。

历史视角:明代白话文学与脏话的第一次泛滥

从明代开始,是汉语脏化的第一次泛滥,朱氏王朝的文化背景,直接带动了民间的粗俗话和俚语的发展,以至于到了明末,张氏大西政权,“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之类直接出现在圣旨当中。

《水浒传》和《金瓶梅》都成书于明代,而且正是明代白话文学繁荣、俗语和脏话首次大规模进入文学作品的重要见证。在民间口语中,对性、身体、排泄等禁忌话题的表达则更为直接。

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是印刷术普及,导致出版业的迅速商业化,小说、话本大量印刷流通,民间话语得以广泛传播,市井读者喜欢直白、火爆的语言,推动了脏话进入主流。

另外,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贫富分化严重,语言也随之“火爆化”,脏话成为宣泄不满的工具,而官方相对宽容,对白话中的粗俗语并无系统打压。

汉语之美:抑扬顿挫的文明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以单音节为主,声调分明,音节短促而有力,抑扬顿挫如同乐音。四声的变化,使同样的字词在不同语境中能传递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这种音乐感是其他语言难以比拟的。正因如此,汉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载体。唐诗宋词中的格律美、元曲明清小说中的叙事节奏,都证明了汉语天然的诗性和审美价值。

在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汉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智慧。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古典诗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呐喊,汉语能传递柔情,也能激发力量。它既可以细腻到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也可以雄浑到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张力,使汉语成为连接个体情感与民族精神的桥梁。

让文明用语成为最有力的表达

然而,正因为汉语如此优美,更需要我们呵护和珍惜。粗鄙的脏话、随口的污语,不仅破坏了交流的氛围,也玷污了汉语应有的格调。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语言的洁净程度。言语文明,不只是礼貌问题,更是尊重他人、尊重文化的体现。

今天,当汉语的传播力已经走向世界,我们更应当以文明用语来展示它的风采。让汉语成为诗意的传递者、文明的播种者,而不是戾气和粗俗的容器。口头禅可以有趣,但真正有力量的,是文明而优美的表达。

本文为根据真实判决改编的普法案例,并非当前事件。

来源:法网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