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七点的厨房,王阿姨拉开冰箱门取牛奶时,冷气裹着淡淡的奶味扑面而来。她的目光突然顿住 —— 半盒鲜牛奶旁,一串银色钥匙正躺在鸡蛋托上,钥匙链上挂着的小区门禁卡还沾着些许冰霜。“你爸是不是又把钥匙放冰箱里了?” 王阿姨转头朝客厅喊,语气里藏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清晨七点的厨房,王阿姨拉开冰箱门取牛奶时,冷气裹着淡淡的奶味扑面而来。她的目光突然顿住 —— 半盒鲜牛奶旁,一串银色钥匙正躺在鸡蛋托上,钥匙链上挂着的小区门禁卡还沾着些许冰霜。“你爸是不是又把钥匙放冰箱里了?” 王阿姨转头朝客厅喊,语气里藏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客厅沙发上,70 岁的老李正盯着电视里重播的旧剧,听到问话却猛地站起身,声音带着焦躁:“哎,刚刚还说我偷他的钱,连我都不认识了……” 这话没头没尾,王阿姨却早已习惯。近半年来,老李频繁出现记忆混乱:刚放好的老花镜转眼就找不见,买菜回来忘了解开自行车锁,甚至偶尔会叫错子女的名字,情绪也变得像孩子般暴躁,一点小事就容易发火。
上周,王阿姨陪着老李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过脑部 CT、认知功能量表评估和血液检查,医生拿着报告告诉他们:老李患上了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常说的老年痴呆。走出诊室时,王阿姨看着走廊里来来往往的老人,忍不住感叹:“这几年身边得这病的人越来越多,难道是得了传染病吗?” 医生却摇头解释,这病从不是突然降临的传染病,它的种子往往在人们忽略的日常里,悄悄生根。
一、老年痴呆高发:不是 “老糊涂”,是进行性神经疾病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超过 1000 万人,新增病例以每年 20 万的速度递增。更值得关注的是,一项覆盖全国 12 个省份的老年健康调查指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中,每 10 人就有 1 人受此病困扰,且发病年龄正逐步向 65 岁以下延伸,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
很多人将老人记性变差等同于 “上岁数的正常表现”,但临床数据早已推翻这一认知。阿尔茨海默病并非单纯的 “健忘”,而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就像长期未维护的电路,大脑中的神经元会逐渐受损、死亡,神经网络慢慢断裂,最终导致记忆、语言、判断、行动等多项功能逐步丧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指出,早期患者可能只是忘记刚说的话,中期会认不出家人,晚期甚至无法自主进食、行走,整个过程如同大脑被 “缓慢关闭”。
王阿姨的邻居张叔就是典型例子。去年 68 岁的张叔开始频繁忘记关煤气,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家人以为是 “老糊涂”,直到他连老伴的名字都叫错,才送去医院,此时已发展到中度阶段。“如果早期发现时就干预,病情进展会慢很多。” 医生提到,约 60% 的轻度患者在科学干预下,可延缓 3-5 年进入中晚期。
二、发病根源:大脑不是 “用坏的”,是 “闲坏的”
尽管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巍教授团队的研究指出,该病的危险因素多与 “大脑缺乏刺激” 相关,简单来说 ——大脑不是老了就会坏,而是长期 “闲置” 才会退化。
长期缺乏社交是首要诱因。临床观察发现,每天社交时间不足 1 小时的老人,患痴呆风险是社交活跃者的 3 倍。比如独居的李奶奶,子女不在身边,每天只是坐在阳台看风景,不与邻居交流,不到两年就出现记性明显下降的情况。大脑就像肌肉,需要通过对话、互动获取 “信息输入”,长期独处会让神经网络逐渐萎缩,如同长期不使用的机器,零件慢慢生锈。
慢性疾病控制不佳也会加速脑退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的脑血管更容易出现狭窄、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就像庄稼缺水会枯萎,大脑长期 “断粮”,神经元会逐步死亡。《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 年的研究显示,三高控制达标的老人,痴呆发病风险可降低 52%。
此外,脑部长期缺乏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久坐)、高盐高脂饮食,都会从不同维度损害大脑健康。比如喜欢吃腌菜、油炸食品的王爷爷,不仅血压高,还因长期不学习新事物,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65 岁时就出现记忆衰退的症状。
三、医生提醒:6 件事加速脑退化,老人越早改越好
针对老年人群的脑健康保护,临床医生结合大量病例,总结出 6 件加速脑退化的行为,建议 60 岁以上老人尽早规避:
1. 整天窝在家,拒绝与人交流
小区里的赵大爷退休后,每天在家反复看旧报纸、旧电视剧,连下楼取快递都要让子女代劳。半年后,他不仅记不清邻居的名字,甚至忘记自己前一天吃了什么。研究发现,每周参与 3 次以上社交活动(如聊天、下棋、广场舞)的老人,大脑海马体(记忆中枢)体积比独处者大 15%。哪怕只是每天下楼跟邻居聊 10 分钟家常,都是对大脑的 “活血”。
2. 饮食重盐重油,偏爱腌制、油炸食品
李阿姨的早餐常年是腌萝卜配白粥,晚餐总少不了油炸花生米。体检时血压、血脂超标,她却觉得 “没不舒服就不用管”。直到出现头晕、记性差的症状,医生才告知,高盐饮食会导致脑血管硬化,高油饮食会让血脂堵塞血管,双重作用下,大脑供血会逐渐不足。建议老人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多吃新鲜蔬菜、全谷物和鱼类,比如菠菜、糙米、鲈鱼,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和 Omega-3 脂肪酸,能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
3. 长期熬夜失眠,依赖电视 “助眠”
72 岁的刘爷爷因失眠,每天晚上靠看电视到凌晨 1 点才能睡着。医生解释,大脑在深睡眠阶段会启动 “排毒机制”,清除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 β- 淀粉样蛋白。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差,这些毒素会在大脑堆积,如同长期不清理的垃圾,逐渐堵塞神经通路。建议老人固定每晚 10 点入睡,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帮助入睡,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
4. 白天久坐不动,晚上刷手机到深夜
张阿姨白天大多躺在沙发上休息,晚上却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到 11 点。这种 “白天不动、晚上兴奋” 的模式,会让大脑长期处于 “低活性” 状态。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大脑供氧减少;夜间蓝光刺激则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医生建议,老人每天应保持 30 分钟适度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晚上 9 点后就关掉手机,让大脑逐步进入休息状态。
5. 忽视基础病,三高 “不管不顾”
65 岁的陈叔叔查出高血压后,觉得 “偶尔头晕不算大事”,经常忘记吃降压药。两年后,他因突发脑梗住院,康复后记性明显变差。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会直接损害脑血管,导致大脑长期处于 “缺氧缺营养” 状态,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诱因。建议老人每月监测 1-2 次血压、血糖,按医嘱服药,哪怕没有症状,也不能擅自停药。
6. 拒绝学习新事物,认为 “年纪大了不用学”
王奶奶总说 “我都这岁数了,学微信干嘛”,平时跟子女联系全靠电话。时间久了,她不仅跟不上家人的话题,记性也越来越差。学习新事物的过程,本质是大脑建立新神经连接的过程,如同给大脑 “健身”。哪怕是学写毛笔字、学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学做一道新菜,都能刺激大脑活跃度。临床数据显示,每周学习 1 项新技能的老人,痴呆发病风险可降低 38%。
四、4 个日常习惯,为大脑 “保鲜”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医生强调,通过早期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延缓发病进程,甚至预防:
1. 每天保证 15 分钟 “对话时间”
无论是给子女打个电话,还是跟小区邻居聊天,每天至少 15 分钟的有效交流,能让大脑持续获取信息刺激。王阿姨现在每天早上陪老李去小区花园,跟其他老人一起聊家常,老李的情绪明显平稳了许多,偶尔还能记起前一天聊过的话题。
2. 每周 3 次 “轻度运动”
选择适合老人的运动方式,比如每天傍晚散步 20 分钟,每周三、五跳 1 次广场舞。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大脑供氧增加,能促进神经元生长。小区里的广场舞队中,不少老人表示 “跳完舞后,觉得脑子都清醒了”。
3. 饮食 “三多三少”
多吃新鲜蔬果、多吃全谷物、多吃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少吃腌制品、少吃油炸食品、少吃甜食。比如早餐可以是煮鸡蛋配小米粥,午餐加一份清炒菠菜,晚餐来一块清蒸鱼,均衡的营养能为大脑提供充足 “燃料”。
4. 每月学 1 个 “小技能”
从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教老人用手机拍照片、存联系人,或者学折千纸鹤、写春联。王阿姨最近在教老李用手机拍小区里的花草,老李虽然偶尔会忘记操作步骤,但每次成功拍出照片,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大脑也在反复学习中保持活跃。
夕阳下的小区花园里,王阿姨陪着老李坐在长椅上,手里拿着一本相册。“你看,这是去年咱们去公园拍的,你还跟老张下棋来着。” 王阿姨翻着照片,慢慢跟老李回忆。老李盯着照片看了一会儿,突然说:“那天老张输了,还不服气呢。” 王阿姨心里一暖,她知道,这些细微的努力,正在为老李的大脑筑起一道保护墙。
来源:曹说新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