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学生见网友后确诊艾滋病,向医生哭诉:对方说自己很健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0:58 1

摘要:“我真的以为只是军训太累了……”门诊室里,一个刚满18岁的男生坐在角落里,双手发抖,眼角泛红。他刚刚收到艾滋病确诊报告,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他不停重复的一句话是:“他当时说自己很健康。”

“我真的以为只是军训太累了……”
门诊室里,一个刚满18岁的男生坐在角落里,双手发抖,眼角泛红。他刚刚收到艾滋病确诊报告,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他不停重复的一句话是:“他当时说自己很健康。”

在很多人心里,艾滋病仿佛已成“过去式”,甚至有年轻人误以为“现在都有药,不用怕”。

但真实的数据却并不乐观。数据显示,新增HIV感染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比例持续上升,尤其是通过社交软件认识并发生关系的个体,感染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你我身边真实发生的事。

我们常会把“外貌”和“健康”划等号。但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甚至数年内,外表看不出丝毫异常

没有发热、没有咳嗽、没有皮疹,甚至连感冒都没有,而体内的病毒却在悄无声息地复制扩散。

这位学生的“症状”是在军训后出现的:浑身乏力、低热、喉咙痛。他以为只是中暑或疲劳,直到体检时发现免疫功能异常,被进一步检查后才确诊。

他痛哭的原因,不只是病情本身,而是那句:“他亲口说自己没有病。”

很多人不知道,即使感染HIV,也可能在检测前期呈阴性。这就涉及了一个关键概念:窗口期。

HIV感染后,人体并不会立刻产生足够的抗体。一般需要2~6周,甚至更长时间,这段期间就叫做“窗口期”。在此期间,常规抗体检测可能呈阴性,但病毒已经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给他人。

这也是为什么“对方说自己很健康”并不能作为安全的依据。哪怕他刚刚做过体检,只要在窗口期内,就可能是“假阴性”。

研究显示,使用高敏感度的HIV核酸检测(如HIVRNA)可以缩短窗口期至10天左右,但这种检测价格较高,普通体检中并不包含。

当代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方式,大多来自网络、社交平台、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而在这些渠道中,关于艾滋病的误解与“去污名化”信息并存,形成了一种危险的“误安心”。

不少人相信“只要对方长得干净,就不会有事”;也有人听信“现在艾滋病可控,吃药就行”;更有甚者以为“只做一次、没戴套也没事”。

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指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近37%的人不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预防HIV传播;而另有24%的人认为“自己不是同性恋,就没感染风险”。

这些认知漏洞,就是病毒传播最好的通道。

回到那位男生的故事。他和网友是在社交软件上认识的,没聊几天就见面了。他承认“当时有点好奇,也有点冲动”,更没想到对方比他年长许多。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事后他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但就是这一夜,让他的人生彻底改变

HIV感染并不意味着“马上发病”,但病毒会持续攻击免疫系统

如果不及时治疗,几年后可能发展为艾滋病,出现各种严重感染甚至肿瘤。而即使接受规范治疗,也需要终身服药、定期复查、监控病毒载量。

心理层面的压力远比身体更难调节。他告诉医生:“我现在连谈恋爱的勇气都没了。”

我们不是为了制造恐惧,而是想传递一个理性声音:艾滋病可防、可控,但不能掉以轻心。

近年研究显示,规范服药的HIV感染者,其体内病毒可以被压制到“不可检测”水平,也就是业内所说的“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这是艾滋病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

但前提是: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2022年《临床病毒学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在确诊后6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病毒受控率高达94%,而延误治疗者仅为72%,且更容易出现耐药问题。

很多人以为预防HIV只有“戴套”一种方式,其实在医学上还有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两种重要手段。

PrEP适用于高风险人群,每天服药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超过90%;而PEP则适用于意外暴露后72小时内紧急用药,越早服用效果越好

但这些措施并不广为人知,很多年轻人连名字都没听过。更有不少人因为“害羞”而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如果你在一段不确定的关系中,或者曾经有过一次无保护行为,那么最科学的做法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主动去做HIV检测

现在很多城市的疾控中心、大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开设匿名检测服务,保护隐私、流程简单、结果快捷。有些地区甚至提供自助检测包,在家就能完成。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负责。

“我以为他很健康。”
“我以为不会这么倒霉。”
“我以为这只是疲劳。”

这些“我以为”,在医生听来无比熟悉,却也无比心痛。

每一位年轻人都有探索世界的权利,但前提是要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不要因为“他看起来干净”、“他说没问题”,就卸下防备;不要因为“只是一次”、“我很健康”,就放任侥幸;更不要因为“怕被误会”、“不好意思”,就拒绝检测。

真正成熟的勇气,不是去冒险,而是懂得避险。

愿每个青春都能在自由中拥有边界,在好奇中保持清醒。

参考文献

1. 张丽等.(2023).大学生HIV/AIDS知识认知及性行为调查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4(6),812-818.

2. 李强等.(2022).抗病毒治疗起始时机对HIV感染者病毒控制效果的影响.临床病毒学杂志,31(4),245-250.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潇潇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