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贬谪岭南的行经路线,看古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0:47 2

摘要:宋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轼在河北定州接连收到两道圣旨。闰四月三日,苏轼被撤去端明殿学士和翰林学士两馆职(正三品),以左朝奉郎官职(正六品上,寄禄官)任颍州知州。闰四月十三日,他又被降为承议郎(从七品)知英州(英德)军州事。

宋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轼在河北定州接连收到两道圣旨。闰四月三日,苏轼被撤去端明殿学士和翰林学士两馆职(正三品),以左朝奉郎官职(正六品上,寄禄官)任颍州知州。闰四月十三日,他又被降为承议郎(从七品)知英州(英德)军州事。

当时的河北定州,已经是宋辽边境,而英州则在大陆的南端,此去行程有6000余里,纵贯了整个大宋版图。

闰四月十五日,59岁的苏轼自定州启程南下,前往英州。

与唐朝时韩愈贬谪潮州相比,苏轼的行程更为从容一点。韩愈当时要即刻离京,接到圣旨翻身上马就走,行装都来不及收拾,还必须在限定时间到达。苏轼在定州逗留了两天才走,沿途还可以向朝廷提出自己遇到困难,可以坐官船走水路。宋朝对士大夫确实比较宽容的。

北方没有水路可走,苏轼的南下的路线就是古代北方最重要的一条驿道。这条道从今开封到今天的北京,从秦朝一直沿用到清朝。后世的京广铁路,也基本沿袭了这条路线。

苏轼南下到河南的具体路线是:定州→真定(今正定)→赵州(今赵县)→柏乡→邢州(今邢台)→邯郸→磁州(今磁县)→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卫州(今汲县)→汴梁(开封)。

到了汴梁,苏轼却不被允许进城,只在城外驿站办理了贬谪手续,接着,他到了离汴梁不远的陈留(今开封市陈留镇)。

到了陈留之后,苏轼折向西边的汝州(今河南汝阳)。他的弟弟苏辙“以汉武比先朝”之罪,由门下侍郎(副宰相)的职位上被贬至汝州任知州。苏轼对这趟南下的贬官之旅非常悲观,甚至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回来了,于是想见弟弟一面,同时,也寻求经济上的支持。

苏辙热情接待了兄长,并带他游玩散心,临别时,赠送了苏轼七千缗钱,让他把家属安置在宜兴。七千缗钱,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00万元。“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家兄弟俩的感情确实非常好。

这时候,苏辙又接到了贬官的圣旨,从汝州贬到了江西袁州(宜春)。兄弟俩一起东行,直到颍昌(今许昌)分别。

在颍昌告别弟弟以后,按照正常的路径,苏轼贬官南下的路线,应该是走陆路从河南下襄阳,在湖北再走荆湖驿道,从湖南入广东。

苏轼深感自己走陆路或许会命丧路途,于是低头写了一篇《赴英州乞舟行状》。在这篇奏章里,苏轼极其哀痛陈述自己的困难:“臣本作陆行,日夜奔驰,速于赴任。而疾病若此,资用不继,英州接人,卒未能至;定州送人,不肯前去,雇人买马之资,无所从出,道尽涂穷,譬如中流失舟,抱一浮木,恃此为命,而木将沉。臣之哀危,亦云极矣。”

皇帝看了之后,有所触动,于是允许他坐船南下。如果不是兄弟相见的话,苏轼本应该走汴水这条唐宋水路主干道,即:陈留→宁陵→南京(今商丘)→永城→宿州→泗州→高邮→仪征。而苏轼因为向西去了汝州,已经偏离了这条水道。

得到皇帝的许可后,苏轼特别高兴,带着家属就在颍昌上船,沿着颍水向东南而去。这一段的行程是,颍昌→陈州(今淮阳)→颍州(今阜阳)→入淮河→扬州。

过了长江之后,苏轼把家属安顿在了宜兴,自己带着幼子苏过,侍妾王朝云以及两位老婢,在学生张耒赠送的两位老兵的护送下,奔赴岭南。

他们坐船溯长江而上,经过当涂时,圣旨又来了。苏轼被贬为建昌军司马。船到了鄱阳湖,苏轼再次接到圣旨,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这一次,原来可以乘坐官场的待遇也被剥夺了。负责运送他的官员落井下石,让他们立即下船走陆路。这时候,已是半夜,在苏轼等人的苦苦哀求下,管理官船的小吏允许他们在船上待到第二天中午。

还好天公作美,当夜起了大风,船借风速,第二天中午,他们赶到了南昌。

在南昌,苏轼一行自己雇船,溯赣江而上,经过吉安,赣州,到了大庾(大余)。

在大庾,苏轼等人在梅关古道翻越了大庾岭,到了南雄。

接下来的路线就比较顺畅了。苏轼顺北江而下,经过韶关,清远到了广州。短暂停留以后,乘船到了惠州。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苏轼在今天惠州桥西的横水渡码头上岸,开始了惠州两年多时间的贬谪生活。

从大宋的最北面,到大陆的最南面,苏轼行程6千多里,耗时6个月。

如果不是兄弟相见,苏轼走的路径应该是宋朝标准的官方出行驿道,即陆路从河北到河南,再经过汴水和邗沟到长江,从长江进入赣江,翻越大庾岭,从北江水系到广州,再走潮循道的东江水路到惠州。

因为兄弟会面,苏轼中间一段水路改为了走颍水水系,其他的路线依然走的是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

来源:沙鸥说一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