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南亚地缘政治棋盘上两枚棋子同时震颤,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领导人尤努斯在北京抛出“印度东北部七邦无出海口,孟加拉国愿做中国跳板”的惊人之语,印度税务部门则对三星开出6亿美元天价罚单,并威胁冻结其资产。
近日,南亚地缘政治棋盘上两枚棋子同时震颤,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领导人尤努斯在北京抛出“印度东北部七邦无出海口,孟加拉国愿做中国跳板”的惊人之语,印度税务部门则对三星开出6亿美元天价罚单,并威胁冻结其资产。
前者让印度舆论炸锅,后者令全球投资者脊背发凉。当孟加拉国以“海上守护者”身份向中国递出橄榄枝时,印度却挥舞着“税务镰刀”收割外资企业利润——这两个看似孤立的事件,正暴露出南亚权力格局剧变与印度经济模式的深层裂痕。
孟加拉国的“向东转”
尤努斯在北京的发言绝非临时起意。
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身的领导人,将孟加拉国定位为“印度东北部的海洋门户”,邀请中国以经济合作填补印度留下的战略真空。
其背后是孟加拉国对印度长期压制的水资源分配、贸易逆差和边境管控的全面反制。
印度东北部“七姐妹邦”与本土仅靠20公里宽的西里古里走廊相连,这条“鸡颈”地带的安全与物流高度依赖孟加拉国。
当尤努斯声称“孟加拉国是该地区唯一的海洋守护者”时,实则暗示中国可通过吉大港、蒙格拉港等战略支点,破解印度对东北部的地理封锁。
这种“经济包围”策略令印度如芒在背,因为中企已主导孟加拉国83%的基建投资,包括帕德玛大桥和蒂埃斯塔河管理项目。
更深层危机来自水资源博弈。蒂埃斯塔河作为印度东北部与孟加拉国的界河,其流量分配长期被印度单方面控制。
尤努斯政府引入中国参与流域管理,实质是对印度“水霸权”的釜底抽薪。
印度专家担忧,中国的水文监测技术可能渗透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进而影响藏南地区的战略安全,即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
莫迪政府的战略误判加速了离心力。
拒绝引渡流亡印度的前总理哈西娜、在边境军事化问题上强硬施压,使得孟加拉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数据显示,孟加拉国对华贸易额2024年已达250亿美元,而对印贸易逆差却扩大至90亿美元。
当中国承诺投资7.5亿美元升级孟加拉国港口时,印度只能以“分裂孟加拉国”的极端言论应对,暴露其地缘影响力的式微。
印度的“外资收割术”与美元陷阱
三星6亿美元罚单背后,是印度外汇储备与外资信心的双重崩塌。
税务部门指控三星2018-2021年进口的5G基站组件“错误归类”,但实质是印度为填补6200亿美元外债窟窿的无奈之举。
这种“先诱资建厂,后查税收割”的模式已成系统:
大众因“零部件拼装整车”被追缴14亿美元,比亚迪因“低报电动车价值”被罚6360万元,沃达丰更因50亿美元天价税单缠斗13年。
印度的“税务恐怖主义”有着精密计算。
2024年外资利润汇出达400亿美元,而全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仅500亿美元。
为阻止美元外流,印度创造性地将“道德审判”纳入征税依据。
三星被指“违背商业道德”而非直接违法,这种模糊指控让企业难以抗辩。
更致命的是,印度修改法律允许追溯50年征税,使得任何历史交易都可能成为“待宰肥羊”。
莫迪政府的困境在于既要维持“世界工厂”幻象,又无法摆脱美元黑洞。
其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5.4%降至14.3%,却对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保护本土产业。
这种矛盾在汽车行业尤为尖锐:印度要求特斯拉建厂生产廉价电动车,却对进口Model Y征收120%关税,最终逼退马斯克。
当中国通过RCEP整合东南亚供应链时,印度却在用“关税镰刀”割裂全球产业链。
孟加拉国的战略转向与印度的外资困局,共同勾勒出南亚权力转移的轨迹:
一边是中国通过基建投资与水资源合作构建“柔性包围”,另一边是印度用保护主义与税务镰刀自毁长城。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唐朝通过茶马古道与佛教传播赢得南亚人心,今日中国则以“一带一路”与互利共赢重塑区域秩序。
当印度沉迷于“用卢比结算外债”的虚妄时,真正的危机早已不是地缘包围或外资逃离,而是其发展模式与全球化潮流的根本性错位。
南亚的未來,或许正如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上的中国工程师所言:“合作的路基足够坚实,就不惧任何风浪。”
来源:英财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