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乌海市第十九中学少年科学院正式开班,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学校“蓝色科学创新品牌”建设迈入实质阶段。作为该品牌的核心载体,少年科学院的成立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搭建了全新平台,通过沉浸式的科学体验与探究式学习,将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近日,乌海市第十九中学少年科学院正式开班,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学校“蓝色科学创新品牌”建设迈入实质阶段。作为该品牌的核心载体,少年科学院的成立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搭建了全新平台,通过沉浸式的科学体验与探究式学习,将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区域青少年科技教育注入新活力。
少年科学院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投入专项经费 300 余万元,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设施与实验器材。其核心理念“在体验中探究,在设计中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强调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而非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学院整合了小学至初中的科学教育资源,构建了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太空科技、工程设计、人工智能”六大领域的课程体系,包含 30 余个探究主题和 200 余个体验项目,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了丰富且具针对性的科学学习选择。
开班仪式结束后,学生们立刻投入到各工坊的体验活动中,开启了充满乐趣的科学探索之旅。在人工智能工坊,教师先通过动画生动演示智慧农场的灌溉、温控原理,随后带领学生用编程模块、传感器等材料组装简易“智慧农场模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亲手连接线路、搭建农场,在实践中直观理解了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逻辑,不仅学到了基础编程思维,更懂得了如何用科技解决现实问题。
生命科学工坊聚焦“认识生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植物叶片切片、昆虫翅膀标本。从“为什么叶片有纹路”到“昆虫翅膀的结构如何助力飞行”,教师结合实物讲解细胞、器官的基础功能,学生们一边记录观察笔记,在主动探索中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与生命活动规律。
工程设计工坊的“自制动力小车”项目充满挑战。教师先拆解小车的核心结构——车轮、车架、动力装置,再分发木质材料,演示如何利用橡皮筋的弹性势能驱动小车。学生们分组讨论、反复调试,最终尝试让自己制作的小车“跑”起来,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简单的机械原理,更培养了工程设计中的创新与协作能力。
地球科学工坊以“认识地球”为核心,教师用彩色黏土、泡沫球等材料,带领学生制作太阳系星球模型。从地球的圈层结构,到八大行星的大小比例,教师边讲解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边指导学生完善模型细节。学生们在揉捏中,轻松记住了星球的特征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也对“为什么有四季”有了更形象地理解。
物质科学工坊围绕“探索声音的秘密”展开,教师用吸管、橡皮筋、塑料杯等日常材料,设计了一系列趣味实验。首先演示“吸管排箫”的制作:指导学生将不同长度的吸管剪齐、固定在纸板上,吹奏时观察“吸管越短,声音越高”的现象;再用橡皮筋套在空塑料杯上,让学生用手指拨动橡皮筋,对比“橡皮筋松紧不同,声音高低不同”的差异。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声音的原理,学生们不仅直观理解了声音的传播与变化规律,更学会了用身边材料验证科学猜想。
太空科技工坊里,教师用星空投影灯营造宇宙氛围,结合星球卡片,从“太阳系有哪些行星”讲到“恒星与行星的区别”。学生们一边对照卡片辨认星球,一边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模拟图像),在沉浸式体验中初步认识宇宙的浩瀚,心中探索天文知识的种子悄然萌发。
学校将以少年科学院为依托,持续深化“求真”文化,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区域教育标杆。相信在未来,少年科学院将成为学生们探索未知、放飞科学梦想的重要平台,助力更多青少年在科学的世界里勇攀高峰,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来源:内蒙古旗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