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这真的很重要,大道理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践行的,《大学》开篇六字真经“止、定、静、安、虑、得”,止为首。
足够大的野心
在这个时代,一提到理想就认为是灌鸡汤,被人嗤之以鼻。
诸如曹操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周公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员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那些古今英雄领袖的旷世之志好像只有放在书本里才合适,在现实中谈就成了大道理。
但这真的很重要,大道理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践行的,《大学》开篇六字真经“止、定、静、安、虑、得”,止为首。
其实大多数人直到行将就木也不知道自己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在年轻的时候更是没有思考过这辈子到底要混到哪个位置,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被时间推着走,走着走着就到了不如狗的年龄——中年,然后就是四十不惑,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虽心有不甘,但却也无能为力。
要怪就怪这个时代吧,物质进步太快,但精神没有跟上。
在这,我们不谈理想,只谈点野心,或者叫欲望。
其实不要说那些古今英雄式的人物,只要看看你身边那些但凡混的好一点,稍微有点出息的人,就知道他们大多是有点野心和想法的。
有的想要更多的钱,有的想要更多的女色,有的想要更多的权利,有的想要更大的名气。
这类人多少有点不甘于平凡或者是想发财。
想发财这事不丢人,罗永浩在谈什么人适合创业,什么人不适合创业时讲到:适合创业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想发大财的,一种是不甘于平凡的。最好是两者兼之。
为什么是这两种?发财是人奋斗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之一,人类商业社会的进步一直也是靠着这个驱动力推动的。
人有强烈的物质欲望这不丢人,有更多的钱能让家人过的更好,能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不是说一定要人有多大的欲望,必须去发财之类的,相反欲望太高会反噬自身,只是说要想入世混出一点名堂出来,没有点野心是不行的,这是源动力。
哪怕是在一家公司打工也要想一想自己要混到哪个职位,要学到哪些技能,很多岗位到了那个年龄还没有升上去的话就要说再见了,这也是中年困境的底层原因。
你得一直成长,让自己的能力和年龄相匹配,别光长年龄和肚子,其他的不长,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人一旦停止成长(进步),人生就会陷入一种重复当中,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
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又非常奇怪,既害怕踏出舒适区带来的麻烦和不安全感,又厌烦一直呆在舒适区重复着一年年相同的生活而带来精神上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
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懒惰,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很难逆着人性去打拼奋斗,人大多时候都是被逼的。
如果你没想过成功,甚至害怕成功,那你终将错失很多机会,终将不可能成功。
足够强大的心力
能成事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具备强大心力的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无论是创业还是成为高阶打工人,心力这一关是必修课。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怕麻烦,面对失败的韧性,抗压能力。
怕麻烦的人遇到点事就整晚的内耗,焦虑,抱怨,最后事情没做好把身体搞坏了,但凡需要直接面对市场创造价值的事都少不了麻烦。
而面对失败更是常事,这个世界是混沌的,不确定的,量子力学的概率波模型在底层就定义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的事情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所以才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踩坑,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意思。
面对失败,是陷入无边的痛苦,绝望和自我怀疑中还是总结复盘,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这是一个人心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在这方面,有个人简直就是神级的存在,那就是教员,面对前几次反围剿的失败,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自若,实事求是,玩出了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
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没有陷入失败的情绪当中,而是大笑三声重振士气,这既是一种强大心力的体现,也是一种超强思维能力的展现,在他的眼里这只是一次暂时的失误而已,北方主力还在,未来的胜算还在,这是领袖必备的败中求胜、混沌兼容的思维能力——在60%胜率时敢押注,在40%败局中找生机。
刘备在夷陵惨败后仍能稳住蜀汉政权,这种在战略级溃败中重构生机的韧性,恰似现代创业者在资金链断裂时强撑到黎明的心力强度。
在商界有个奇人,将这种韧性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乐视的创始人贾跃亭。贾总从巅峰跌落,欠下巨债跑路美国,接着在异国他乡开启造车之路。
几次艰难融资,仍然还在坚持,听说最近又融到了4500万美元,是真的佩服,虽然没造出几辆。
所有种种,都在锻造他们被不确定性吞噬后的反脆弱能力。
最后,抗压能力是牛人的必备素质,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就能成就多大的事,这也是成大事之人物必备的冒险精神,看看50岁草根创业的刘邦。
在沛县起事时,刘邦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领导力,尤其是他敢当带头大哥。当时,秦朝暴政,民怨沸腾,许多人虽有反抗之心,却因畏惧而不敢贸然行动。曹参,萧何等人也有起义之心,但担心起义失败后会连累家族,不敢出头,便一致推举流亡在外的刘邦作为带头人。
他们说:“平生所闻刘季(刘邦称王前叫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意思是,刘邦向来有奇异之事发生,大家都认为他是天命所归之人。
刘邦起初是推辞的,但最终接受了众人的推举,做了带头大哥,正式起兵反秦,开始了他的帝王之路。
这是何等强大的心力,要知道一旦失败就是灭族的罪,这种深渊级压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没有思想束缚,不拘一格
解决问题或做成一件事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教员在《实践论》中早就告诉我们了,那就是“实事求是”。老子把它叫道法自然,顺势而为,《中庸》中把它叫做“率性而为”,这是客观规律。
对促成事情有利的就该做,有害的就不该做,就这么简单。
韩信的问路斩樵,张居正利用富商打击政敌完成改革目标,做的都如此决绝。
他们只考虑该不该做,不考虑能不能做。
汉武帝是怎么解释霍去病的战力的?“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天生富贵,从不受框束,怎么打都赢”,出其不意,用闪电战横扫匈奴,封狼居胥。
在现实中阻碍我们做出正确抉择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各种条条框框的陈规滥矩。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听家长的话,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走后门送个礼是可耻的,拍马屁是不屑的,弱肉强食是不公平,不正义的。各种规矩规则,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所有这些条框都是阻止我们成功的思想束缚。
这也是老实人、纯粹意义上的“好人”很难成功的原因。
不得不说在定规矩方面,孔老夫子是鼻祖啊。
为什么古代的谋士做不了主公?
陈宫看透曹操宁我负人的枭雄本质却宁死不从,更别说效仿他了,他的道德洁癖注定只能做谋士。
刘邦在彭城之战后能边逃命边把亲生儿女踢下马车,这种反人性的生存本能,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更不可能做到,但这恰是乱世主公的必备特质之一,他虽然也是被逼无奈但理性告诉他必须这么做,然后他就做了。
荀彧可以优雅地为曹操规划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蓝图,但当曹操要求加九锡时,这位王佐之才却在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中郁郁而终。
主公必须习惯在道德泥潭中行走,他们的黑暗人格如同黑洞,既能吞噬光明,也能扭曲现实引力。
在他们眼中,只有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其它都是小事。
来源:逃跑吧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