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人:与人不睦 教人砌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0:23 1

摘要:那些透着民间生活智慧的谚语,在文人雅士眼里也许不登大雅之堂,但在我看来却是金句妙言。它可以让你汲取教训,少走弯路,也可以启发心智,助力解难,当然还可以自我调节,滋润生活。尽管离乡40多年,但小时听过的谚语至今还记忆犹新,影响着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判断。

那些透着民间生活智慧的谚语,在文人雅士眼里也许不登大雅之堂,但在我看来却是金句妙言。它可以让你汲取教训,少走弯路,也可以启发心智,助力解难,当然还可以自我调节,滋润生活。尽管离乡40多年,但小时听过的谚语至今还记忆犹新,影响着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判断。

谚语不可能像定理那样准确,它总是通过特定环境下特定事件体现认知价值。比如,“三十晚上打个野鸡,有它没它都过年”,说的是大年三十年货都置办全了,哪怕是再打只美味野鸡带回来,也不影响过年。意思是,多一只不多,少一只不少,无足轻重。暗喻有些人过分抬高自己,自我膨胀。当然,也有已做好充足准备,无需他人帮助的意思。再比如,“锥子没有两头快。”意思是人要知轻重、懂取舍,得到这一个,就必须放弃那一个。往往是劝人不要贪心不足,也是工作不够完美的自我安慰,有时也是对“既要又要还要”无理要求的直怼。再比如,“花花轿子抬着混”。意思是大家对闹哄哄的事情心知肚明,有时装聋作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着主导者的节奏,不明说,不点破,不坏人家的好事。这往往是年长者对愤青的忠告。那些老者阅人无数,经世不少,有哪样没看过?有什么不知道?因耿直吃过的苦不希望晚辈再重蹈覆辙,对那些看不惯的事得过且过吧,犯不着说破了,人家跟你急眼。

想想这些谚语真是了不得,句把话就把一件事情说得那么通透,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素的道理,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生动的说笑,因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在民间广为传播。这些谚语往往听过一遍就不会忘记,说终身受益,显然是夸大其词,但多多少少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判断那是一定的。“与人不睦,教人砌屋”,这句话在扬州并未听人讲过,我小时候在家乡却时常听老年人讲起,不过当时并不理解,直至年岁渐长,才知其中深文大意。

绘图 沈江江

“与人不睦,教人砌屋”。从字面理解,若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关系不好,那就怂恿他回去砌房造屋。两人关系不和睦,教另一方回去砌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毒招,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直到有一年回老家过年,听说一件事才悟出。邻村老王争强好胜惯了,可惜本事不大,只剩下一张不饶人的嘴,因此得罪不少人。看到在外玩大船的邻居砌起了二层小洋楼,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些与老王面和心不和的邻居乘机煽风点火,弄得他骑虎难下,要砌新楼吧,手里没钱,不砌新楼吧,脸上挂不住。人活一张脸,佛争一炷香,我老王豁出老命,也得砌新楼。东挪西借,终于砌成了二层小洋楼,一时颇为风光,只可惜债务缠身,过得并不轻松,夫妻俩起早贪黑,过了七八年才还清债务。他感慨万千,与人不睦,教人砌屋,一点也不假啊。

别看农村老辈人文化水平不高,其见识还是蛮高的,有时觉得他们比我们这些自以为断文识字的人懂道理。就拿“与人不睦,教人砌屋”来说,与这个人关系不行,为耍对方,往往利用其虚荣心或其他的弱点,用冠冕堂皇的道理怂恿人做一些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最终使他吃苦受罪。我一方面佩服民间高手的足智多谋,另一方面也痛惜逞强好胜者的利令智昏,同时也为这样的事常有发生而感到不可理解。既然经常发生,找找原因也是应该的。虚荣心肯定是首要因素,渴望尊重是人的天性,但为博取虚名,赢得尊重就会滋生虚荣心,虚荣心膨胀时,其心智是紊乱的,时不时就会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即使符合常理,但超越自身能力,也会深受其害。

砌房造屋在农村再平常不过了,在几十年前,谁家不想把房子弄得漂漂亮亮的,谁家不想通过大楼房赢得庄邻的尊重。这并不错,但自身不具备条件靠东挪西借一步到位砌大楼房,那就错了。这意味着你不仅将所有积蓄押在房子上,而且为了把楼房砌漂亮,还得大举借债。这种透支未来的事显然是不明智的,也是没必要的。没有知心朋友是虚荣心强的人共同特征。酒肉朋友不是朋友,跟你掏心窝子讲话,在你有难时出手相援,才是真朋友。那些虚荣心强的,大多外强中干,靠请客吃饭喝酒找到一点自信感觉,那些食客也是心照不宣,当场吃喝喊好,背后嘲笑讥讽,这些人离了吃吃喝喝根本就不是朋友。这些朋友为了长期吃“白而大”,违心恭维,胡乱建言,讨人欢心,这些夸夸其谈只会助长本已膨胀的虚荣心,对居家过日子一点好处都没有,有时听了这些朋友的话往往吃了大苦,像超越自身能力砌小洋楼的,便是典型案例。吃了人家的嘴会软,专挑阿谀奉承的话讲,有时还居心叵测,弄点暗苦把你吃吃,看看你今后还人五人六地到处逞能,像怂恿人砌房,都是这帮缺德朋友做的。

人上鬼当,是这些人事后为求自我安慰编造的理由。那些朋友虽不是鬼,但鬼精鬼精的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说着甜言蜜语,吃着满桌美食,喝着免费老酒,总是站在为你好的立场上帮你出谋划策,不由你不相信,与其说人上鬼当,倒不如说是你鬼迷心窍。为了证明自己行,不惜背负重债砌个小洋楼,值吗?房子是住的,不是用于显摆的,那些为了追求排场砌的房子,大多会更换房主。历史上的盐商富可敌国,砌个小洋楼享受享受是应该的,但为了比阔气,比精致,比稀奇,把私家园林越搞越大,越搞越好,以致在一个时期成为风尚,不少盐商为此债台高筑,过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屋主易人。看着这些盐商园林大宅能不感慨吗?

对这些老宅子应该加以适当保护,但恢复其实用功能是保护的最佳途径,如果单纯作为摆设,没人住,没人聚,这些老宅无论怎么修都是要坏的,只要里面住了人,像个人家,有烟火气,这些老宅才有生命力。人有时为了显摆,往往在不自觉中暴露出无知。数字化已填平了信息鸿沟,过去非得实地来一趟才能目睹的这些老宅,现在手指动动,手机上便一目了然。年轻人对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不感兴趣,与其花大力气费这么多钱做这些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的事,倒不如认真想想数字化浪潮中社会消费行为、审美取向的新变化,将老宅回归到实用上,使其更好地造福于民。

一些自以为有文化的人其实很不自信,总想用一些东西证明自我,对外人的胡说八道也十分在乎。殊不知,这些人也是老运动员了,为讨欢心口是心非,这些随嘴说的话并不值得参考。百姓对改善生活的需求,对发展经济的期盼,城市对存量资源的盘活,对公共投入的优化,这些才是我们的根本。日子是给自己过的,城市是给市民用的,其他的都无足轻重。“与人不睦,教人砌屋”。对那些整天要我们恢复这个、维修那个的建议,我们有时还要清醒一点,意志坚定一点,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要以效益为先,量入为出搞建设,把心放在老百姓生活改善上,劲用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集中力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把经济家底搞殷实。这样也许会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人投入古宅修缮,只要社会资本敢投入,那说明这事还有一定价值。如果他们也不感兴趣,那只好等我们有了足够的财力,再去慢慢维修吧。

《过秦论》语重心长提醒我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与人不睦,教人砌屋”。农村的古训在今天的城市同样有借鉴作用,不做超越自身能力图虚名的事,不做听信别人怂恿而留下负担的事,多做勤俭持家发展经济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得实惠的事,把日子过好过踏实,至于其他鼓动人砌屋的话不必当真,这是我对“与人不睦,教人砌屋”的一点感悟。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