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不仅仅“让梨”那么简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0:14 1

摘要:提起孔融,多数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三字经》里 “融四岁,能让梨” 的孩童形象 —— 那个在分梨时主动挑选最小果实、将大梨让给兄长的孩子,成了千百年来中国家庭教育中 “谦让” 品德的典范。但鲜少有人知晓,成年后的孔融,是汉末文坛的 “建安七子” 之一,是敢于

提起孔融,多数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三字经》里 “融四岁,能让梨” 的孩童形象 —— 那个在分梨时主动挑选最小果实、将大梨让给兄长的孩子,成了千百年来中国家庭教育中 “谦让” 品德的典范。但鲜少有人知晓,成年后的孔融,是汉末文坛的 “建安七子” 之一,是敢于直面权臣、针砭时弊的刚直官员,更是在乱世中坚守文人风骨、最终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他的理想。

孔融的一生,远比 “让梨” 的故事更厚重、更曲折。

一、少年成名:不止谦让,更有胆识

孔融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儒学世家,祖父孔贤曾官至太守,父亲孔宙任泰山都尉,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除了 “让梨” 的典故,少年时期的孔融,早已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胆识与智慧。

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前往洛阳。当时的洛阳令李膺是名士领袖,家中宾客皆为天下英才或皇亲国戚,若非名士或有亲缘关系,门吏根本不予通报。孔融却主动上前,对门吏说:“我是李君的亲戚。” 得以入内后,李膺见他年幼,好奇地问:“你我有何亲缘?” 孔融从容答道:“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问礼,可见我们是累世通家之好。” 这番话引得满座宾客惊叹,纷纷称赞他 “少有异才”。后来名士陈韪路过,听闻众人夸赞孔融,却不屑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刻反驳:“想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一句话噎得陈韪无言以对,也让李膺愈发看重这个少年 —— 他不仅懂谦让,更懂进退,有辩才,有骨气。

十七岁时,孔融的兄长孔褒因收留被宦官追捕的名士张俭而获罪。官府审问时,孔融主动站出:“是我收留的张俭,罪责在我。” 孔褒却说:“张俭是来找我的,弟弟不知情,该罚我。” 兄弟二人争相赴死,连他们的母亲也说:“家中事务由我做主,我该承担责任。” 一家三口 “一门争死” 的壮举,传遍天下,孔融的侠义之名,自此远播。此时的他,早已不是那个只会让梨的孩童,而是将儒家 “仁义” 刻进骨子里的少年君子。

二、文坛领袖:“建安七子” 中的 “文章宗师”

成年后的孔融,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更为耀眼。他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并称为 “建安七子”,且在七子中地位颇高 ——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能被曹丕如此推崇,足见孔融的文学造诣。

孔融的诗文风格独特,兼具刚健与深情。他的散文锋利简洁,多为议论时政之作,如《荐祢衡表》,文中极力举荐有才却狂放的祢衡,称其 “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文字铿锵有力,尽显对人才的珍视与对朝堂的关切。他的诗歌现存虽少,却句句饱含真情,如《杂诗二首》其一,“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写尽了丧子之痛,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读来令人动容。

当时的文人圈中,孔融的号召力极强。他任北海相时,广招贤才,修建学校,推广儒学,使得北海地区文风鼎盛;后来到许都为官,家中更是宾客满座,各地文人皆以能与他结交为荣。他常与曹操、曹丕等文坛爱好者唱和,推动了建安文学 “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风格的形成。可以说,若无孔融在文学领域的耕耘与引领,汉末的文化舞台,定会少几分光彩。

三、朝堂硬汉:不畏权贵,以笔为剑

若说文学是孔融的 “柔”,那他在朝堂上的表现,便是彻彻底底的 “刚”。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董卓乱政,天下大乱,孔融却始终坚守原则,敢于直言进谏,哪怕面对的是权倾朝野的曹操,也从不妥协。

董卓掌权时,想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满朝文武皆不敢反对,唯有孔融当庭与董卓争辩,言辞激烈,气得董卓当场拂袖而去。后来董卓报复孔融,将他贬到北海国任相 —— 北海国当时是黄巾起义的重灾区,民生凋敝,局势混乱,董卓想借此让他自生自灭。可孔融到任后,不仅组织军民抵御黄巾军,还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创办学校,硬是将北海国治理得有声有色,百姓皆称他为 “孔北海”。

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都后,孔融被召回朝廷任将作大匠,后迁少府。此时的曹操虽名义上辅佐汉室,实则大权在握,常有篡汉之心。孔融看透了曹操的野心,多次以诗文、奏章讽刺他。曹操为节约粮食,下令禁酒,称 “酒可亡国”,孔融却写下《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列举历代帝王饮酒成就伟业的例子,反驳曹操 “禁酒亡国” 的说法,甚至直言 “酒之为德久矣”,暗讽曹操借禁酒之名行专权之实。

后来曹操欲讨伐刘备、孙权,孔融又上疏劝阻,称 “宜先修文德,徐图武功”,认为曹操连年征战只会让百姓流离失所。曹操对孔融的不满日益加深,却因孔融名气太大,一直不敢轻易动手。直到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终于找到借口,以 “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 等罪名,将孔融逮捕入狱。临刑前,孔融神色自若,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请求曹操善待自己的家人。最终,孔融被处死,妻子儿女也未能幸免,时年五十六岁。

四、历史误读:被 “让梨” 掩盖的风骨人生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 的故事流传甚广,却也在无形中掩盖了孔融更丰富的人生。人们记住了他四岁时的谦让,却忘了他十七岁 “一门争死” 的侠义,忘了他作为 “建安七子” 的文学成就,更忘了他在乱世中不畏权贵、坚守本心的文人风骨。

有人说,孔融的悲剧源于他的 “不识时务”—— 在曹操专权的时代,若他能收敛锋芒,或许能得以善终。但孔融从未想过妥协,他一生都在践行儒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信条:得志时,他在朝堂上直言进谏,为百姓谋福祉;失意时,他在文坛上耕耘不辍,为文化传薪火。他的 “刚”,不是愚钝,而是文人的风骨;他的 “直”,不是鲁莽,而是对理想的坚守。

真正的君子,不仅懂得谦让,更懂得坚守;

不仅有才华,更有骨气。

孔融的一生,或许以悲剧收场,但他的文章、他的风骨,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来源:周山图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