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成主角!高素质人才领航,农业新质生产力狂飙突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0:54 1

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农业新质生产力” 概念,为农业发展锚定新航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主体老龄化加剧,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创新发展。如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农业新质生产力” 概念,为农业发展锚定新航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主体老龄化加剧,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创新发展。如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契机,有望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在此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农民迫在眉睫。2024 年,淄博市累计开展各类农民培训班超百次,培训高素质农民7325人。这些 “老把式” 成功蜕变,不仅掌握新技术、精通经营之道,还成为带头致富的 “新农人”。

“百泉村”短视频的“十八般武艺”

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村内泉眼百余处,素有 “齐鲁百泉村” 美誉,但因其偏居一隅而人未识。

2024年3月28日,东东峪村党支部书记朱全祥,不经意间发布了一条邀请市民到村里赏杏花的短视频,收获了超20万点击量,引得众多网友关注,东东峪村也随之走进大众视野 。

一次“出圈”,让朱全祥真切感受到流量的影响力,同时也察觉到自身在网络运营方面存在不足。于是,他积极参加我市组织的各类农民培训,尤其是在短视频运营和传播方面下大功夫。“出师”后,朱全祥牵头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村民抖音团队,全力打造宣传矩阵。在队长刘小君的统筹下,团队成员统一注册 “淄博东东峪村某某”网名,并建立“东东峪村网红群”。

星罗棋布的泉眼、潺潺流淌的小溪、美味可口的大锅菜、烟火气的鏊子煎饼,从山村景色到地方特色美食,都是他们创作和传播的题材。“我们虽然不够专业,但胜在接地气、够真实。”刘小君坦言,今后还要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相互提升。

真实的田园生活和朴素的民风民俗,让东东峪村的短视频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游客,其中,“淄博东东峪村村支书”“淄博东东峪村小君”账号粉丝数量分别达到5.3万、1.8万,另外,还有多个过万的账号。

乡村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2024 年,东东峪村迎来 30 多万人观光旅游,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额近 300 万元。刘小君感慨:“为了真实呈现乡村烟火气,全村人都全力以赴!”

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三农”题材的短视频流量变现,让农产品更快“出山”、更好“进城”。

60岁银发书记“玩转”直播带货

同样在大山深处的沂源县张家坡镇洋三峪村,也借助直播这一新兴手段,在乡村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洋三峪村党支部书记田月水,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 “网红书记”。2024年,年近60岁的田月水,零基础开始学习直播技巧。看农业杂志、追农业栏目、向专技人员咨询、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并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直播实践中。

在田月水的直播间里,石磨面粉、蜜薯、沂源红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一一展示给屏幕前的观众,朴实而热情地讲解,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的魅力,农产品销量大幅提升。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直播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田月水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他不仅要学习直播技巧,还要协调农产品的供应、物流等环节,确保每一位下单的顾客都能收到满意的产品。

一段时间下来,田月水不仅把直播间人气管理得顶呱呱,仅2024年10月份,通过直播带货,前三批蜜薯销售一空,销售额5万多元。石磨面粉也卖得不含糊,2025年春节前一个月,销售额超过了4万元,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

“电商培训,真正契合了新时代农民的实际需求,让我学到了先进的直播带货理念。”田月水深有感触地说。直播平台不仅为村民开辟了直接对接市场的渠道,也为田月水开展 “新工作” 提供了新平台。

田月水直播助农是我市广大“新农人”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模式的一个生动写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淄博有130余名村干部通过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本地乡村旅游、特色小吃和特色农产品,使村庄更加繁荣,集体更加富裕,老百姓的口袋也鼓了起来。

培训赋能,粮食单产创全省纪录

2024 年 11 月,在全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打测产中,临淄区敬仲镇李家东村和桓台县索镇睦和村成绩斐然,单产数据令人瞩目。李家东村大豆单产达163公斤,位列全省第一;睦和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合计单产795.7公斤,刷新全省纪录。

这一成果,既是农业科技实力的有力彰显,也是淄博市高素质农民培训结出的硕果,有力推动地区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显著提升淄博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周边地区农业部门和农民纷纷前来种植示范区参观学习,本地种植大户也积极分享成功经验与种植技术,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

往昔,本地小麦、玉米种植大多沿袭传统模式,农民依靠经验劳作,产量提升缓慢,难以满足市场竞争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改变这一现状,当地农业部门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组建了一支由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骨干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培训课程犹如一座知识宝库,全面开启了种植户的智慧之门。”李家东村和睦和村种粮大户在接受培训后,纷纷称赞。

培训过程中,农业部门积极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帮助种植户筛选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同时,大力普及精准农业技术,借助传感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助力种植户实时监测土壤肥力、水分和气象变化,实现小麦、玉米生长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生态农场转型田间学校

在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过程中,淄博市创新田间学校培训模式,秉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将培训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本土农业特色与市场需求,课程覆盖智慧农业实操、农产品电商运营、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等多个板块,实现精准施教。

淄博市三月三生态农场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质的场地设施,顺利转型为田间学校,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元。理论教学聚焦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知识,系统讲授从农作物种植原理到农业电商运营的专业知识,助力农民学员搭建全面的农业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依托农场的果蔬种植区、畜禽养殖区展开,让学员切身体验果蔬播种、养护、采摘,以及畜禽养殖管理全过程。以果蔬种植为例,学员可学习根据不同季节和土壤条件,挑选适宜的果蔬品种,并掌握科学的灌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模式,搭建起以学校为主体,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训基地的省、市、县三级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这一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市级农民培训基地 30 家、田间实训学校 81 家、高素质农民培训现场观摩基地 40 家 。

历经十余年深耕,淄博市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持续迭代优化,课程设计更趋科学系统。在这一体系的赋能下,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田间地头,农民踊跃参与实操训练,逐步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华丽转身。许多新农人凭借培训所学,熟练操控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敏锐的新农人则抓住电商发展的风口,借助直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仅带动农业产业多元发展,还重塑了乡村产业格局,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出全新路径。

高素质农民培训,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农民的成长道路。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农民,从培训中脱颖而出,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活力,推动淄博农业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来源:淄博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