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朝堂之上新旧两党剑拔弩张。参知政事司马光多次与王安石在御书房争辩,却始终未在私下恶语相向。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朝堂之上新旧两党剑拔弩张。参知政事司马光多次与王安石在御书房争辩,却始终未在私下恶语相向。
后来司马光被贬洛阳,耗时十九年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王安石遭弹劾罢相,派人给司马光送去一箱竹简,附信写道:“君之著述,当为千秋计。”
司马光回书仅四字:“君亦保重。”没有指责旧怨,没有炫耀立场,甚至未提半句变法是非。
多年后,宋哲宗启用司马光主持国政,他却下令保全王安石家人与财产。
门生不解,司马光道:“变法之争在国事,非私人恩怨。”
“和而不同,守正不迁”这八个字,正是为人处世最该秉持的智慧。
唐太宗贞观年间,魏徵屡次犯颜直谏,甚至当着满朝文武反驳太宗的决策。
一次太宗退朝后怒叹:“朕必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却换上朝服道贺:“主明臣直,魏徵敢言,正说明陛下是明君。”
次日太宗召见魏徵,非但没有降罪,反而赐绢三百匹。
魏徵病逝后,太宗痛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朕失一镜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点评:“太宗之能成贞观之治,非独其贤,更在能容异见。”君与臣的“和”,从不是臣子一味顺从,而是君主能容不同声音,臣子敢守心中正道。
反观隋炀帝,刚愎自用,听不得半句劝谏,虞世基等大臣只能曲意逢迎,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现代管理中亦是如此,优秀的领导者从不会要求下属“唯命是从”,而是像华为任正非所说:“要允许员工讲错话,才能听到真话。”
唐朝中期,郭子仪与李光弼曾因兵权分配产生分歧,甚至一度数月不相往来。
后来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急召二人领兵勤王。
李光弼接到诏令时,身边亲信劝他:“郭子仪此前与您有隙,不如借故推脱。”
李光弼却道:“国难当头,岂能因私怨误国事?”两军汇合时,郭子仪亲自出营迎接,双手递上兵符:“如今军情紧急,我愿将兵权半数交予将军,共退强敌。”
李光弼深受感动,两人并肩作战,最终成功收复长安。
司马光赞道:“二将虽有私隙,却能以国事为先,此乃真君子。”同僚之间的“和”,不是表面的一团和气,而是在关键时刻能放下分歧、共担责任。
如今职场中,真正成熟的同事关系,是“你有你的方案,我有我的思路,但我们都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东汉末年,孔融与祢衡相交甚密,却常因对时局的看法争论不休。有人劝孔融:“祢衡性情孤傲,又与你意见不合,何必深交?”
孔融答:“朋友之道,在知其不同而仍敬其志。”后来祢衡因得罪曹操被贬,孔融虽不赞同祢衡的处世方式,却仍暗中派人护送其家眷。
祢衡遇害后,孔融不顾曹操猜忌,亲自为其料理后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此事时叹道:“友之可贵,在容其异,守其正。”亲友之间的“和”,从不是强行要求对方与自己一致,而是尊重彼此的选择,坚守自己的底线。
2024年,浙江杭州一对兄弟因创业方向不同产生分歧,哥哥选择深耕传统制造业,弟弟则投身新能源领域。
哥哥没有劝阻弟弟:“路是你选的,我不认同,但我支持你尝试。”弟弟也没有强求哥哥跟风:“你的经验值得我学习,我的选择也希望你理解。”
后来兄弟俩的企业虽领域不同,却在供应链上互相扶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被邻里称为“现代版孔融祢衡”。
04 不和的代价《资治通鉴》中,因“不能和而不同,无法守正不迁”导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1. 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与廉颇起初针锋相对,廉颇多次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却始终避让。若不是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重,赵国恐怕早已被秦国所灭;
2. 西晋时期,贾南风为掌控朝政,挑起诸王争斗,诸王为争夺权力互相残杀,最终引发“八王之乱”,让西晋走向灭亡;
3.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李存勖登基后,听不进忠臣劝谏,反而宠信伶人,疏远功臣,最终众叛亲离,死于兵变。
司马光用这些史实告诫后人:当为人处世被“偏执”“自私”“傲慢”主导,终将陷入困境。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守正不迁”?
一是“容异”:像唐太宗容纳魏徵的直谏那样,允许不同声音存在,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二是“守心”:如郭子仪坚守国事为先的原则,即便与他人有分歧,也不违背自己的初心;
三是“担责”:似孔融在亲友有难时挺身而出,不因意见不合而背弃道义。
05 结语千年前的智慧,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与朋友相处,最好的状态不是“无话不谈”,而是“意见不同仍能互相尊重”;与家人相伴,最暖的画面不是“事事同步”,而是“选择不同仍能彼此支持”;与他人共事,最高的境界不是“毫无分歧”,而是“各有思路仍能携手向前”。
强行要求所有人与自己一致,只会把身边人推远;懂得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在坚守中保持包容,才能在为人处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毕竟,海纳百川方显其阔,人容异见才见其智。
来源:临渊羡鱼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