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艺评】为什么说“素人写作”是短视频与文学最成功的融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5:50 1

摘要: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和覆盖面最广的文艺创作方式,甚至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逐渐依赖于短视频。与此同时,短视频的繁荣也给文学带来了严峻挑战,不光压缩了属于文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逻辑性的文字思维变成碎片化的影像思维。这使得一些

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和覆盖面最广的文艺创作方式,甚至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逐渐依赖于短视频。与此同时,短视频的繁荣也给文学带来了严峻挑战,不光压缩了属于文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逻辑性的文字思维变成碎片化的影像思维。这使得一些文学从业者把短视频视为敌人。

可我们应该探究,文学和短视频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这里所说的,特指经过一定设计、具有一定主题、内容贴近的短视频。它们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表达自我、抒发情感、审视生活的重要方式,同时又解决了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精英化的传统文学发表需要经过编辑审核,且发表周期较长,使作品对于现实的反映不够及时,纸质载体导致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有限。而短视频在创作和传播上更加平等与自由。从创作来看,只要有手机,人人都可以拍摄,人人能成为主角。从传播来看,人们可以把短视频放到各个平台上,无需经过编辑筛选和漫长等待,对现实的反应也就更加及时。如果内容足够出众,它辐射的范围远超一部文学作品,并能开启一个新的公共空间,让原先不被关注的人、事、物通过分享被看见。

网络文学虽然在发表、传播上比较自由,但由于每日更新、按字数计费,使得篇幅过长、充满大量无效描写。有些类型创新不足、读起来千篇一律,有些内容过于天马行空或追求“爽感”,使人们无法通过阅读理解现实、把握现实。而短视频的优势在于它不光提供了新奇的体验,还有丰富的知识使人能对应现实、解决问题。从形式来看,短视频构思更为精妙,每一个镜头都别具深意,迅速对主题进行升华,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成本。

但文学有些功能,也是短视频难以实现的。

首先是对于人物的塑造。短视频只呈现人物,不塑造人物,并且这个呈现越来越有脸谱化的趋势,只有好人、坏人、反转这三种脸谱。而文学却通过人物的应对方式、在各种关系里的缠绕、内心的独白,更为立体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呈现内心深处的灰色地带。颜歌在《平乐县志》就成功塑造了县志办主任傅祺红这一角色,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官员,喜欢阅读、懂一些诗赋,性格有着理想主义的一面,工作上也认真负责,但他也有着迂腐不通人情的一面,更有着文人狡猾的一面,关键时刻为了上位也会出卖别人。作为县政府第一笔杆子,他懂得粉饰太平,有家庭暴力的前科,对外却展现出一副关心家人的完美形象。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在短视频里就无法被展现。

其次是对长时段生活的描写。短视频把时空高度浓缩,不讲究起承转合,直接把情节、情绪推向高潮,带给人们爽感的同时却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长期沉浸于此,人们便缺乏对长时间段的耐心和对过去的关切。短视频虽能放大生命中美好的瞬间,但文学可以展现漫长的生命历程。眼下受到读者喜爱的《人世间》《六姊妹》正是贯穿了几代人的生命,勾连社会的发展变化,带读者领略了此生无法穿越的一段生活。

最后是构建一个宏大的世界。短视频里的世界看似很大,实际很小,反复出现餐馆、办公室、广场、客厅这些地点,上演相似情节或重复某个动作。而且每个小世界之间缺乏关联,上一秒是动物的憨态可掬,下一秒就变成复杂的国际局势,上一秒感叹人间自有真情在,下一秒就反感职场的尔虞我诈。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各种碎片,却无法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更会造成一种分裂感。而好的文学作品,作家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建构一个真实可信的外部世界,用丰富细节支撑起这个世界的运转,并赋予它一定的规则,这个世界也是创作者世界观的体现,路内的戴城、徐则臣的花街、颜歌的平乐镇都是一砖一瓦搭建成型的烟火世界。

短视频不应该是文学的敌人,两者其实存在紧密融合的可能。

短视频最大特点是“看见”,看见精彩的世界、看见不同的人生、看见不曾注意到的人。只有看见,才让人涌起想要贴近的念头,去主动和陌生人说话、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在这接触、体验之中,必然会生发出许多感触,就可以用一种文学的方式进行表达。

在短视频里有一种叫“生活方式”的短视频,博主实地探访某人的生活环境,借此来揭示一种人生态度。吉井忍《格外的活法》的写法也是如此,她走入日本大街小巷,采访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奇特人物”,就是普通的邻居或是小店主,但他们跳脱出或躺平或内卷的游戏规则,开辟出自己的天地,有着主流秩序外的格外活法。这本书正是把我们通过短视频接触到的别样人生,进行了文学呈现。

旅行类短视频让我们看到世界之浩瀚,文化之丰富,激发我们去外面世界看一看的念头。在这种短视频的带动下,旅行文学愈发流行,年轻人通过文字全面、立体地展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在实地考察和接触中,一些固有印象也发生改变。作家把体验到的人和事与寻常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又能生出新的灵感,孟小书就因为看了非洲打猎的视频亲自体验了一把,在这之中她联想到互联网也如森林一样有着复杂的食物链,每个人既是猎物也是猎手,以此为原型创作了《猎物》。

短视频也能成为作家了解社会、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接触别样生活,城里人可以接触到农民的劳作,格子间的白领可以接触到外卖员的辛苦,北方山村可以了解南方沿海地区的风俗。这对于生活经验越来越单一化的作家来讲,无疑是一个新的观察渠道和资源库。先努力看上一段时间,熟悉他们的生活,再深入进去。

其实好的短视频也借鉴了文学的精髓。“老四的快乐生活”每集视频都像是一篇精彩的微型小说。故事发生在东北一家洗浴中心,东北人老四担任大堂经理,每天负责解决各种难题,他把各种复杂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对内要应对总经理、安抚员工,对外要积累各行各业的人脉。每次遇到危机,他都不慌乱,几番安排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还把从中获取的利益用来做人情、发福利,赢得了上上下下的尊重。评论区里人们对老四的处理方式拍手称道,也跟着学会不少为人处世的技巧。而且作为一个持续更新的系列,能看出老四的成长,从一个普通员工步步晋升,中间也有起伏,如同一部成长小说。几分钟的短视频,既体现出老四鲜明的人物性格,也彰显着民间智慧,充满深意的细节更让人回味无穷,这都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要素。可这样的短视频在剧情离奇的微短剧冲击下正变得越来越少。

短视频原本一些好的特质,因为对流量的妥协逐渐失去,比如短视频最初吸引人在于它随机出现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可随着算法的日益精确,我们的趣味被准确捕捉,看到的内容越来越相似,获得的惊喜也变少。文学刚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林棹《潮汐图》借蛙怪之眼鸟瞰珠江三角洲芸芸众生,童末《大地中心的人》极具想象力地书写百年前彝族大凉山的生命状况,文学让世界丰满起来。

短视频与文学最成功的融合莫过于近年流行的“素人写作”。大量劳动者用短视频拍摄自己的生活,让我们注意到了这个熟悉却陌生的群体,为“素人写作”的接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者有相似性,都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炫目的技巧,更善于用三言两语勾勒一个故事、描述一幅画面。两者也有差异,短视频对生活的表达更为直接,“素人写作”则更富质感、充满大量鲜活细节,也更能体现一段完整的历程。融合发展下,素人短视频和“素人写作”共同成为中国基层群体表达自我意识、呈现主体性的重要渠道。

所以当我们面对新事物对旧事物发生巨大冲击时,不要先着急评判,而要反思旧事物本身的问题、找到无法被取代的根基,然后对新事物革命性的突破进行借鉴。文学要学习短视频的精炼、平等、丰富,短视频也要学习文学的深邃、宏大与耐心,共同丰富这个时代的主体表达。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