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九十周年风雨兼程 筑温暖家园,让千万人“心灵有归处、健康有底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09:02 1

摘要:1935年,普慈疗养院的诞生,如一颗启明星划破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暗夜。作为彼时远东规模空前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它打破了当时精神卫生服务零散无序的困局,为这片土地播下了科学守护心灵的第一粒种子。

1935年,普慈疗养院的诞生,如一颗启明星划破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暗夜。作为彼时远东规模空前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它打破了当时精神卫生服务零散无序的困局,为这片土地播下了科学守护心灵的第一粒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机构以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之名开启拓荒之路。20世纪70年代,创新构建的“市级—区级—社区”三级防治网络,即著名的“上海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发展中国家精神卫生服务范本”,极大改善了群众就医难题。1982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批在华合作中心之一,并持续为亚太地区培养专业人才。1985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入高质量转型期。

90年风雨兼程,从远东规模最大的精神专科医院,到如今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于一体的国家标杆,中心始终紧扣“守护心灵健康”的初心。在临床诊疗、科研创新、民生服务、人才培育领域形成闭环,织就了一张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精神卫生服务网。正如院长赵敏说,在护佑人民心灵健康的道路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将以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责任与担当,续写更多90年的辉煌篇章,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心”力量。

值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建院90周年之际,于《解放日报》刊登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九十周年风雨兼程》

专题报道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

临床攻坚:构建全人群全周期健康守护体系

作为国家医学中心,中心始终将“临床服务”作为连接群众需求与专业能力的核心纽带,针对不同病种的诊疗痛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以“首创性专科建设”破局、“整合化服务模式”增效、“突破性技术应用”提质,构建起覆盖老、中、青、少全生命周期,涵盖常见病、疑难病、罕见病的精准诊疗体系,让专业守护真正触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专科引领:以“国内首个”破局,填补领域诊疗空白

2003年,国内首个心境障碍专科在此诞生,开启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情绪疾病”专业化诊疗时代。经过20年发展,专科升级为上海交通大学心境障碍诊疗中心,建立24小时重症救治绿色通道与“双心联动”分级诊疗模式,牵头6000例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推进抑郁症亚型深度解析,首创S-氯胺酮治疗规范,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持续引领情绪疾病诊疗的进步。

心身障碍诊疗中心定义了中国心身医学的“金标准”,更破解了“身心同病”困境。1988年,中心成立国内首个心身障碍专病病房;1995年正式设立心身科,首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综合医院联络医师+护理团队”整合模式,突破传统碎片化医疗局限。2015年,中心专家主笔首部《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2020年牵头制定《中国强迫症诊治中心设置标准》,目前已累计培训上万名心理治疗师,推动中国心理治疗行业规范化发展。

1958年,中心成立国内首个中西医结合精神科研究室,开启中医治疗神志病的探索之路。首任学科带头人周康教授创造性提出“血瘀致癫狂”理论,为现代中医神志病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科室自主研发多种中药院内制剂,开创了中药复方治疗精神疾病的先河,并开展多项开创性临床实践,如洋金花浸膏治兴奋躁动、失笑散治周期性精神病等,产生广泛学术影响。2024年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精神专科领域稀缺的双国家级荣誉单位。

2023年,中心神经调控中心完成全国首例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与华山医院强强联合,至今已开展20余例,有效率超70%。从20世纪40年代粟宗华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电抽搐治疗(ECT),到80年代夏镇夷教授与徐韬园教授首次引入麻醉及肌松剂创造改良ECT,再到2007年引入经颅磁刺激(TMS)技术,中心始终引领中国精神疾病神经调控治疗发展。团队构建的“上海精神病高危SHARP队列”是国际四大高危队列之一,首次研发出可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的TMS干预方案,为精神疾病“早防早治”提供新路径。

整合救治:破“专科壁垒”,守护“双重困境”群体

针对精神疾病叠加躯体病等医疗难题,中心创新整合跨院资源和多科力量,构建一体化救治体系,为双重弱势群体打通就医通道。

重症诊疗中心在全国首创“精神科急重症及共病传染病/躯体病”整合诊疗体系,实现对复杂病例的全链条救治。与瑞金医院、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建立双向转诊,2023年通过多科协作,成功救治筷子插入颅内的抑郁患者;2025年上半年完成近50例围产期精神障碍多学科诊疗,守护孕产妇的身心健康。

在成瘾障碍领域,中心物质依赖与成瘾科是我国该领域的开拓者。自20世纪50年代收治鸦片依赖患者起持续深耕,1997年成立上海市自愿戒毒中心,开创科学戒毒新模式;2006年成为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国内唯一成员单位,赵敏教授团队研发的“上海戒毒模式”被推为国际最佳实践。科室建有全国首个非法药物依赖长期随访队列和最大的多模态数据平台。近年来更针对新型毒品和行为成瘾首创门诊强化管理项目(IOP-A),引领行业发展。

全周期守护:聚焦“两端人群”,筑牢生命周期健康屏障

中心聚焦儿少和老年两大群体,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流程服务体系,全力守护关键生命周期的心灵健康。

儿少精神障碍诊疗中心是全国唯一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童精神病学)认证机构。自1986年开设国内首批儿少专科门诊以来,构建起“门诊—住院—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提供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国内最齐全的专病诊疗,还承担全国儿童精神科医师及心理治疗师的培养任务,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助力国家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

老年抑郁认知障碍诊治中心是全国精神专科医院中唯一入选国家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的单位。自1980年成立老年精神科以来,专注破解阿尔茨海默症(AD)等认知障碍难题。李霞教授团队首创“疏尔术”(颈颅类淋巴分流疏通术)已启动国内首个规范IIT临床试验;研发的“黄金三分钟”认知智能筛查工具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超85%,已在全国6省市筛查40万老人,使AD早期发现率提升30%。作为KarXT药物国际多中心研究的国内牵头单位,推动中国老年认知障碍诊疗与国际接轨。2019年牵头成立的“爱夕医养联盟”整合37家单位,建立“红绿灯”转诊机制,解决了老人诊疗后照护衔接的困境。

科研创新:从“填补空白”到“国际领先”的全链条突破

奠基性科研:开创中国精神医学研究先河,筑牢行业发展根基

1959年,中心开启两项开创性工作:成立国内首个神经生化研究室,率先开展氯氮平药代动力学与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研究,为国产氯氮平上市提供关键依据,推动精神药物规范使用;同年创办《上海精神医学》(2018年更名为《General Psychiatry》),成为国内首本精神科专业期刊,目前跻身SCI Q1区,是国内唯一英文精神医学期刊,持续推动中国研究成果走向国际。

1965年,中心建立国内首个精神疾病遗传研究室,率先开展群体遗传学调查和系统家系研究,首次揭示我国精神疾病遗传规律。其成果被纳入多部精神病学教科书,为后续基因组研究和临床遗传咨询奠定方法学基础。

1978年,中心组建国内精神科首个神经电生理室,开创性开展脑诱发电位(BEP)与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提供客观诊断指标,并为脑功能影像学技术发展奠定基础,至今保持国内领先。

1980年,中心创新构建“市级专科医院—区级中心—社区机构”三级防治网络,即“上海模式”,首次将精神卫生服务融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显著提升服务可及性。该模式被WHO高度评价,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经验,其教材已应用于多国能力建设项目中。

临床转化科研:从政策到诊疗,让创新成果惠及民生与全球

1998年,谢斌教授团队率先开展国内精神卫生政策与立法研究,中心被指定为国家《精神卫生法(草案)》起草专家小组组长单位。历经15年调研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2013年正式实施,填补国内相关立法空白,构建患者权利保障体系,相关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行业法治化进程。

2006年,中心成为UNODC国际药物依赖治疗与康复网络(Treatnet)中国唯一成员单位。赵敏教授团队深度参与UNODC《药物依赖:HIV与AIDS预防和照护中的作用》指南的起草修订,研发的“上海戒毒模式”被推广至东南亚、非洲等多地,为全球药物依赖治疗贡献中国方案。

2008年,李华芳教授团队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首个精神药物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建设任务,并获“十二五”至“十四五”连续支持。平台建立了国际标准的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累计完成50余项创新药评价(含10个1类新药),推动多个国产新药上市,缩短我国与国际精神药物研发差距,成为国家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2010年,王振教授团队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海马CA3/齿状回亚结构选择性体积缩小。该发现为理解PTSD的病理机制提供精确的神经解剖证据,指明潜在的治疗靶点新方向。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亚区分割技术获国际认可,助力中心建立具国际先进水平的PTSD研究中心。

脑健康前沿:构建“基础—临床—转化”平台,抢占脑科学研究高地

2022年,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BHI@NCMD)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开启“从疾病研究向脑健康维护”的战略转型。平台建设贯穿多项“首创”:打造国内精神专科首个SPF级实验动物平台,为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提供标准化支撑;模块化“人的研究平台”整合脑电、近红外、经颅磁刺激等多模态技术,深度解析人类认知与脑功能;团队还首次系统引入DSM-5定式临床检查工具(SCID-5),成为国内精神疾病临床研究的规范标准。2025年,研究院获批上海市科普基地,成为国内少数整合真实科研场景开展脑健康科普的单位。

目前,研究院已汇聚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全职科研人员达79人,牵头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智慧心理评估与工程技术中心、中医神志病研究所三大市级平台,让脑科学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病床”,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科技进步。

公益先锋:35年不打烊的“心灵生命线”

人才铸基:培育精神卫生事业的“薪火力量”

科研创新与临床突破的核心在人才。90年来,中心始终将科教育人作为核心使命,构建起覆盖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深度联动,持续为精神医学、心理学及社工领域输送骨干。先后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签约共建,设立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心理治疗学院,系统构造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中心实施“攀峰人才”和“未来先导”计划,聚焦高端人才锤炼与青年创新培养。作为多项国家级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住院医师100余人、心理治疗师200余人,质量全国领先。“十四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国际学术组织任职22人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人,新增国家级人才7人次、省部级人才47人次;新增研究生导师39名,在站博士后37人。2024年,65位国家级领军人才的涌现,成为中心“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体系的“最佳答卷”。

中心亦是中国精神医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专家参与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制定;承办的“中德班”累计培训上万名心理治疗师,被誉为为中国心理治疗师的“黄埔军校”,为行业持续注入“薪火力量”。

多措并举:为提升市民心理健康素养贡献力量

在“精神心理疾病防胜于治”这一理念的引领下,“600号”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市民心理健康素养。一是夯实网络基础,实现心理健康促进网络在全市16个区、216个街镇的全覆盖。二是创新传播方式,打破认知壁垒。通过搭建多维传播矩阵,运营好官方双微平台,孵化23个学科子账号,并进驻B站、抖音等主流新媒体平台。同时打造亚洲首条精神专科医院患者艺术科普画廊——“600号画廊”,多途径消解歧视与偏见。三是拓展跨界合作,拓宽服务边界。与出版社、新华社、喜马拉雅等机构合作,推出全生命周期科普读物,开设《600号来信》专栏、专业播客等多样化产品,让心理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四是推动文化融合,传递专业温度。借助《人间世》《是坏情绪啊,没关系》纪录片、音乐疗愈作品及跨界文创产品,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有效减少污名。市民心理健康素养从7%显著提升至20%。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是关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议题。中心始终致力于构建“心理健康命运共同体”,以推进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精神医学专业质控中心建设为核心,完善全人群、全周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围绕“大专科、小综合”服务模式,推进以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与健康服务为基础,国家级危重症与心理应急体系为引领的发展战略。重点完善精神障碍疑难危重症诊疗体系,打造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辐射东亚的诊治与应急医疗基地,积极做好科普工作,聚力建设研究型、智慧型、辐射型、温暖型并重的精神专科机构,引领全国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新大楼

九秩风华正茂,初心历久弥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90年,不仅是一所医院的成长史,更是中国精神卫生事业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生动缩影,是千万人“心灵有归处、健康有底气”的幸福注脚。党委书记肖俊杰说,站在新的起点,中心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科研突破赋能精准诊疗,以临床创新破解就医难题,用温暖服务守护全民心理健康。

文字来源:2025.9.9《解放日报》

记者/黄杨子

通讯员/周伟 乔颖

编辑/宣传科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