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此时,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大臣主张南迁,而石亨则建议"尽闭诸门,坚壁以老之",即关闭所有城门,坚守不出,等待瓦剌军队因粮草不足而退兵。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此时,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大臣主张南迁,而石亨则建议"尽闭诸门,坚壁以老之",即关闭所有城门,坚守不出,等待瓦剌军队因粮草不足而退兵。
然而,于谦力排众议,认为"贼张甚,又示之弱,是愈张也"。他深知,如果示弱,只会助长瓦剌的气焰,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于谦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分遣诸将兵二十余万,列阵九门外,自己与石亨帅副总兵范广等阵于德胜门以当贼冲。他悉闭诸城门,绝士卒反顾,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明史·于谦传》记载:"谦令诸将列阵九门外,自与亨帅副总兵范广等阵于德胜门。悉闭诸城门,绝士卒反顾。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
于谦的这一策略,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运用。在死亡的威胁下,士兵们不再有退路,只能奋勇向前,最终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攻。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挽救了明朝的危局,也使于谦成为明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种极为冒险却又极其有效的战术策略。它源于人性深处对生存的渴望——当人类被逼到绝境时,往往能爆发出超乎想象的战斗力。
背水一战是最为经典的“死地求生”案例。韩信率领三万新兵对抗二十万赵军,他派遣两千轻骑兵夜间埋伏,自己则带领主力背靠河水列阵。
赵军见韩信背水列阵,讥笑其不懂兵法,倾巢出击。韩信的军队退无可退,只能拼死战斗。同时,伏兵乘虚攻入赵军空营,更换汉旗。赵军见大营被占,军心大乱,最终被韩信以少胜多。
韩信战后解释:“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不是盲目冒险,而是精心设计的战术——他率领的是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兵,只有将他们放在死地,才能迫使他们为生存而战。
昆阳之战中,刘秀展现了类似智慧。公元23年,王莽派42万大军围攻昆阳,城中守军仅8000余人。刘秀带着13名亲趁夜突围,白天又故意散播“援军快到了”的消息,制造恐慌。
他亲率三千精兵突击敌营,斩杀敌军大将。恰逢暴雨滂沱,河水暴涨,刘秀借洪水发动总攻,42万新军瞬间崩溃。此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为刘秀日后建立东汉王朝奠定基础。
巨鹿之战和井陉之战同样体现了“死地求生”的军事智慧。项羽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表示不胜则死的决心;羌人唐旄利用地形设伏,都是利用环境与心理因素创造胜利条件的典范。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展现的军事才能并非个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文武兼修,与现代专业分工截然不同。
▲古代读书人为何要习武知兵?
六艺是古代儒家教育的基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直接与军事技能相关。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不是单一的知识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王阳明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带兵通水沟、抓盗匪,运用各种方法包括威胁利诱、离间计等解决问题。因为他有功夫,士兵们才听从他的指挥。
卢象升是明末著名文官将领,史载他“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每遇战阵,他总是“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是一位有勇有谋、敢于冲锋陷阵的儒将。
▲诸多书生将领的军事成就
班超投笔从戎,带领三十六人平定西域诸国。凭借智慧与勇气,他借用了当地兵力,实现了“不费力的仗”。
范仲淹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他被派去镇守西夏时,虽然是个文人,却治军甚严,懂得攻守的道理。西夏军队对他非常惧怕,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说法。
虞允文更是一个典型例子。1159年,金帝完颜亮率六十万大军南侵,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当时六十多岁的文官虞允文发现金军主力试图从采石矶强渡,形势危殆。
他擅自组织当地兵勇,利用渔夫放流鱼网杂物堵塞河道,再用有限的霹雳炮轰击金船,最终大破金军主力,保住了南宋政权。
古代中国与现代社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根本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目标的差异
古代教育追求培养通才,六经六艺的学习使人“能明心见性,知所进退还舍”。古人认为:“文武合一生命才能成其大,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否则无勇无谋,随人主宰。”
现代教育则侧重于专业分工,培养专门人才。许多人“虽学有专精,却不善文,也不能武,缺少人生智慧,更没有积极面对的人生态度,拿不起,放不下,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行。”
▲成功标准的变化
古代成功标准较为多元,既看重文化成就,也重视军事才能和个人气节。如文天祥既是状元出身,又能带兵抗元,最后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现代社会则往往以物质财富为衡量标准,“穷文富武”被重新解释为“单纯追求文科知识可能难以致富,而身体健康、意志坚强的武者反而更容易在现代社会取得成功”。
▲实践机会的不同
古代文人有很多机会实践军事才能。王阳明第一个任务就是带兵去通水沟、抓盗匪;卢象升也是从文官转为军事指挥官,成功镇压农民起义并对抗清军。
现代人很少有机会体验真正的领导力和决策力训练,更多的是在专业领域内精进。现代社会用运动取代了武功,“运动相关的活动很多,武功的活动却少之又少”。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触发了人性最深处的生存本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类往往会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创造力。
集体意识的觉醒是这种战术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当所有人都面临同样命运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统一,士兵们会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卢象升深谙此道。他在军中粮饷不继时,作为一军主帅,与将士一样饿了3天肚子。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得将士心,战辄有功”。
领导者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也不可忽视。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亲自率领三千精兵突击敌营;卢象升总是“身先士卒,与贼格斗”。
这些行为极大激发了士兵的斗志——当看到身份高贵的领导人都不惜性命,普通士兵自然会拼死效命。
文化信念的支撑为这种极端行为提供了意义和价值。儒家思想中的忠义观念、历史意识和个人气节,使得许多文人武将在面临死地时能够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被俘后,写下《正气歌》和《过零丁洋》,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底蕴赋予了他面对死亡的力量。
古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和文武合一的教育理念,对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逆境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现代人生活相对安逸,很少面临真正的生存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应对逆境的能力。
“死地求生”的智慧告诉我们,压力和环境限制往往能够激发创新和突破。个人和组织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置于“舒适区”之外,以激发潜能。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值得重新审视。现代教育体系过于强调专业分工,导致许多人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或身体锻炼。
古代文人必习武的教育理念提示我们,身心合一、文武兼修可能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更佳途径。正如钟老师所言:“功夫是内修的,修到最后境界出现时,就能体会到生命是有个磁场的。”
领导力的本质在这些历史案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是躲在后方发号施令,而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身作则。
于谦关闭城门,自率军队出城列阵;刘秀亲自率军突击敌营;王阳明发威起来也会将人斩首示众——这些行为都展现了领导者的决心和勇气,从而赢得下属的信任和服从。
文化自信和价值信念的重要性在这些历史故事中尤为突出。文天祥之所以能够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是因为他有坚定的文化信念作为精神支柱。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很多人缺乏坚定的价值信念,这在面对极端情况时可能导致心理崩溃。古代文人武将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化传承和价值信念是应对危机的重要资源。
来源: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