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布克(Dybbuk,意第绪语:דיבוק,源自希伯来语דיבוק,意为“附着”或“粘附”)是指在犹太民间传说,尤其是阿什肯纳兹(中欧和东欧)犹太人的神秘主义传统中,一个恶灵的游魂或罪人的灵魂,它为了逃避惩罚或完成未了的心愿,而附着或附身在一个活人的身体上。
我们来探讨一下犹太民间传说中一个非常著名和迷人的概念——迪布克。
1. 核心定义
迪布克(Dybbuk,意第绪语:דיבוק,源自希伯来语דיבוק,意为“附着”或“粘附”)是指在犹太民间传说,尤其是阿什肯纳兹(中欧和东欧)犹太人的神秘主义传统中,一个恶灵的游魂或罪人的灵魂,它为了逃避惩罚或完成未了的心愿,而附着或附身在一个活人的身体上。
被附身的人(通常是活着的、罪孽较轻的人,因为罪孽深重的人更难被附身)会表现出怪异的行为、声音变化、记忆错乱和痛苦,仿佛身体里有“另一个人”。
2. 词源与起源
“Dybbuk”这个词相对较新,直到17世纪才被广泛使用。但这个概念深深植根于更古老的犹太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是卡巴拉(Kabbalah)。其核心思想基于:
· 灵魂转世(Gilgul):认为灵魂会多次轮回,以弥补前世的罪过或完成使命。
· 灵魂的不洁:一个因生前重罪(如谋杀、亵渎、自杀等)而变得污秽和不安的灵魂,无法进入来世(Olam Ha-Ba),也无法在净界(Gehenna)中得到净化,于是便在世间游荡。
· 寻找宿主:为了寻求庇护或逃避神圣的审判,这个游魂会寻找一个活人的身体作为容器,从而成为“迪布克”。
3. 迪布克的特征与行为
一个被迪布克附身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 身份改变:用另一个人的声音(通常是已故之人)说话,声称自己是谁,并讲述附身的理由。
· 知识超常:知晓他们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或语言。
· 行为怪异:抽搐、癫痫、歇斯底里、拒绝遵守宗教习俗或食用犹太洁食。
· 抗拒神圣:对祈祷、圣物和宗教符号表现出强烈的厌恶和恐惧。
4. 驱除仪式
驱除迪布克是一个严肃的宗教仪式,通常由一位博学的拉比(Rabbi)和犹太法庭(Beth Din)来执行。过程可能包括:
· 确认身份:首先需要确认附身的是否真的是迪布克,以及它的身份和目的。
· 规劝与谈判:试图说服迪布克自愿离开宿主的身体。
· 诵经与祈祷:使用《诗篇》、圣号(Holy Names of God)和其他卡巴拉咒语来迫使迪布克就范。
· 吹响羊角号(Shofar):其声音被认为具有驱邪的力量。
· 最终驱逐:仪式的高潮是拉比命令迪布克离开宿主身体,通常是通过宿主的小脚趾“离开”,有时甚至会留下一个烧焦的印记。
最著名的驱魔仪式记录之一来自于17世纪的塞费德(Safed)犹太神秘主义圈。
5. 文化意义与影响
迪布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鬼故事,它反映了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和伦理维度:
· 道德寓言:它强调了罪与罚、忏悔与救赎的伦理观念。迪布克本身通常是一个需要被“修复”(Tikkun)的悲剧性角色。
· 社会焦虑的投射:这些故事常常出现在社会动荡和迫害时期(如东欧的大屠杀),可以被理解为对外部威胁侵入犹太社区的一种隐喻和心理宣泄。
· 文学与艺术的灵感:迪布克是犹太文化中最著名的超自然主题,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
· 戏剧《迪布克》(The Dybbuk, 1914):由S. Ansky(肖洛姆·安斯基)创作。这部意第绪语戏剧是犹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讲述了一个年轻的 Talmud 学生死后,其灵魂附身于他生前挚爱却无法娶到的未婚妻身上的悲剧故事。它探讨了爱情、命运、传统与灵性等主题,被无数次搬上舞台并改编成歌剧、芭蕾舞和电影。
· 电影:1937年的波兰电影《迪布克》是意第绪语电影经典之作。
总结
迪布克不是一个简单的“鬼”,而是一个在犹太神秘主义框架和民间传说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复杂概念。它代表了:
1. 一个无处可归的流亡灵魂。
2. 一种对活人世界的入侵和困扰。
3. 一个需要通过宗教仪式来解决的灵性危机。
4. 一个关于罪孽、未竟之业和救赎的深刻道德故事。
它完美地体现了犹太文化中神秘主义与日常生活、伦理教诲与民间想象的独特结合。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