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这天的战斗之所以如此惨烈,原因就是国军把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派上了场,而该部队不计损失的打法,着实令四纵倍感压力。
塔山阻击战的第四天(1948年10月13日),是东野四纵伤亡最大的一天。
这一天四纵的伤亡人数,不仅达到了第一天的三倍还多,同时也是整个塔山阻击战伤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这天的战斗之所以如此惨烈,原因就是国军把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派上了场,而该部队不计损失的打法,着实令四纵倍感压力。
一、“赵子龙师”
号称“赵子龙师”的国军独立95师,最早的前身,是宁夏马鸿逵手下的部队。
1929年时,马鸿逵与韩复榘、石友三于洛阳通电拥蒋,之后,他手下的部队被编为讨逆第十一军,而马鸿逵本人,则担任了该军军长,同时兼任郑州警备司令、河南省政府委员等职。
到了1932年,马鸿逵在老蒋的逼令下,仅带了两个团返回宁夏,至于他剩下的部队,则大部分留在了中原。
其中有一支,就与河南保安第1团等部,合编为驻豫绥靖公署“剿匪”第一纵队,一年后,也就是1934年,该部改编为95师。
从这里就能看出,95师并不是什么“出身名门”的部队,严格来讲,只能算是一支杂牌军。
一直到该师的第二任师长李铁军上任后,该师杂牌军的地位才慢慢有了改善,要知道,李铁军那可是黄埔一期的,由他当师长,自然是让95师在国军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并且在李铁军之后的第三任师长罗奇,也是出身于黄埔,在李、罗这两个黄埔军校的师长加持下,95师中基层军官也多为黄埔学生,这么一来,就更是让95师从杂牌军逐渐成了国军的嫡系部队。
而该师“赵子龙师”的称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考证,在抗战末期,该师曾驻扎于湖北当阳,而当阳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赵子龙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地方。
这么一来,该师官兵逐渐就以“赵子龙师”自居,久而久之,这个称号便传播了开来。
而到了解放战争初期,该师进入华北驻防,一直到1948年10月,即塔山阻击战前夕才被调去了东北。
也就是说,该师在解放战争期间,曾与我华北野战军“打过交道”,而该师号称在华北期间,“没丢过一挺机枪”,也没吃过一次亏。
可以肯定的是,该师的这种说法,是含有一定水分的。
我们都知道,我华北野战军在进入解放战争之后,因缺枪少炮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在一段时间里战斗力大受影响。
此外,当时华北还有傅作义的部队,而我华北野战军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应付傅作义身上,这就造成,并不会腾出太多精力与国军独立95师交手。
而这么一来,在独立95师被调至东北战场之前,其与我华北野战军交手的次数并不多。
既然与我华北野战军就没怎么交过手,自然就很难“丢”机关枪了,更谈不上有没有吃不吃亏的事情了。
但这就让该师上下有个错觉,即自己是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加上该师军官多为黄埔毕业者,又在抗战期间参加了不少战斗,自然而然的就在国军内部,默认了该师“赵子龙师”的称呼和地位。
而该师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擅长的战术,那就是“波浪式冲锋”,也叫“万岁冲锋”。
所谓“波浪式冲锋”,就是在进攻时,把部队以团为单位,每个团分成三个营,先是由第一个营冲锋,第一个营一旦顶不住,那第二个营马上跟上,以此类推。
同时,在冲锋时不仅要集中火力,同时还要不计损失,哪怕是身边的战友死在眼前也不能停下冲锋的脚步。
甚至必要时刻,还会与对手进行白刃战。
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势惊人,毕竟在战场上看到这样一群完全不顾生死的士兵冲过来,确实令人相当震撼。
其次,就是在整体火力相对较弱的抗战时期,这种用人来扛住对手攻击、然后一拥而上的战术,也的的确确是可以起到很大效果。
但这种战术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其中最大的也无法避免的,那就是在密集队形的冲锋下,伤亡会变得太大。
对于这一点,国军独立95师并不是不知道,几年下来部队多次整编和不断补充兵力,已经证明了一切。
但问题就在这里,既然知道这种战术伤亡太大,为何在塔山还要使用呢?
二、自以为是的罗奇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打响,开战的前三天,即10月10日、11日,12日,国军独立95师尚未抵达,一直到13日,该师才被派上场。
主导95师上场的,正是该师的第三任师长罗奇,当时罗奇作为国军“东进兵团”的督战官,奉老蒋之命,负责在前线督促国军突破东野的塔山防线,以便尽快救援锦州。
而在决定由95师发起新一轮进攻后,该师极为自信,认为拿下塔山根本不成问题。
13日拂晓,战斗正式开打,而95师采取了其得意战术,也就是以团为单位,一个营接着一个营的“万岁冲锋”。
并且,该师为快速突破,还在开打前集中了大量自动火器,如冲锋枪机枪等,另外还有大量手榴弹进行装备。
在这种情况下,罗奇觉得最多只需要两三轮冲锋,那么便能突破东野四纵的防线。
罗奇敢这么想,也不是没有理由的,首先冲锋部队火力极强,大量自动火器确实能形成有效压制,其次该师因为在解放战争初期并未有过太大损失,故而保留下来了不少老兵和骨干,而参加第一轮冲锋的,正是这些人。
有了这两点,罗奇自然觉得没啥问题,但很快,现实告诉他什么叫痴心妄想。
在95师发起冲锋后,四纵迅速给予其痛击,尽管95师的冲锋很猛,也给四纵造成了很大压力,但最终四纵还是顶住了。
从早上一直打到傍晚,95师始终未能突破四纵的防线,并且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负责战地指挥的国军62军军长林伟涛后来就回忆,当天95师光是带着伤回去的就有一千多人,而丢在阵地上的尸体,多达数百具。
面对这个结果,罗奇也是极为震惊,而他在战后的国军总结会上,也提到了两个他始料未及的因素,正是这两个因素,让他在明知道以密集队形冲锋伤亡大,还要坚持由95师从正面进攻的原因。
首先地形,在塔山阻击战开打前,罗奇曾亲自侦查过四纵的防御阵地,并且在10月12日当天,他又带着95师的军官再次侦查了地形。
两次侦查,罗奇得出的结果就是,“共军兵力不多、阵地构建的也很简陋”。
既然“兵力不多、阵地简陋”,那火力强度不仅“一般”,同时防御能力也不会太强,而对于这样的阵地,95师可以说是手拿把掐。
罗奇的这个侦查结果,可以说是错得离谱,截止到塔山阻击战时,东野总兵力已经达到70余万人,而四纵则是东野的主力纵队之一,且要防守至关重要的塔山,怎么可能会“兵力不多”呢?
不过,关于“阵地简陋”这看法,罗奇倒是并没与完全说错,由于在10日、11日遭到了国军疯狂进攻,四纵的防御工事大多被摧毁,虽说在12日进行了抢修,但时间有限,并没有彻底修好。
但即便是没有完全修复,四纵也有相应的应对方案。
三、四纵为啥伤亡大?
就在12日晚,四纵的侦查队曾抓获了一个国军军官,经过审问,已经得知了95师将在13日进行主攻。
对于这个95师,四纵还是了解其战术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对其克制,四纵准备了一套相应战术。
你95师不是要正面冲锋吗?那好,就让你冲,一直让你冲到我们的射程之内。
而与此同时,四纵的战术们则躲在战壕深处,等着95师冲过来,一旦其进入射程之内,那么万炮齐发,各种轻重机枪、手榴弹也应声而响。
要知道,塔山阻击战时的东野,不仅兵力已经大增,火力强度也是今非昔比。
正因为如此,95师在冲锋后,随即就迎来了四纵的强大火力,并且由于其是密集队形冲锋,自然出现了大量伤亡。
不过,四纵这边并未因此变得轻松,相反,四纵也出现了不小的伤亡。
之所以如此,一来,95师乃至罗奇,都认为四纵的火力就算有些强,但绝对无法持久,只要能顶住第一波,那么四纵就后继无力,届时突破就会容易多了。
所以,在这阶段的95师,心气儿还是比较高的,虽说暂时有伤亡,但大部分人都觉得不碍事。
二来,老蒋为突破塔山防线,曾对罗奇耳提面命,要求他务必不惜代价也要达成目的,而罗奇为了完成此任务,除了亲自指挥95师外,还安排了督战队,严密监视那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
战前他就明确提出,一旦发现有谁进攻不力,或者是有逃跑意图的话,督战队将会毫不留情的对其当场射杀。
出于这些因素,95师的官兵哪个敢不拼命?而这么一来,四纵自然不可避免的会有较大伤亡,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后来就回忆说,95师“进攻的凶猛程度,是几年来没见到的”。
但即便是95师在疯狂,依然还是踢到了四纵这块铁板,经过13日的交锋,95师被重创,而士气也随之跌落,因此该师在14日的进攻中,就没有13日那么猛了,到了15日,该师的进攻又一次被击退后,更是出现了上百人直接投降。
而随着锦州被东野攻克,塔山阻击战也宣告结束,这支号称“赵子龙师”的国军部队,终未能让其老师长罗奇如愿,而是在被打的仅剩三个营后,灰头土脸的撤回到了华北。
来源:史晓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