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轻人还在用‘电子蜡烛’云祭扫时,一位75岁黑龙江退休老教师王子敬用28个字,炸出了整个民族的DNA!”
“当年轻人还在用‘电子蜡烛’云祭扫时,一位75岁黑龙江退休老教师王子敬用28个字,炸出了整个民族的DNA!”
祭 轩辕
王子敬
中华根脉始轩辕,
薪火千年文化源。
每念祖恩心底涌,
祭香袅袅绕雲幡。
王子敬老教师
字字有来历:一首诗的考古解读
诗句里的“薪火千年"暗藏玄机:“薪”典出《庄子》“指穷于为薪”,喻文明传承。
“火”对应黄帝“钻燧取火”的传说。
更暗喻《黄帝内经》“地气上为云”的天人观。
“中华根脉始轩辕”——我们为何要祭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开创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景仰和爱戴的人文始祖,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因土为黄色而被尊称为黄帝。
不是神话人物,而是文明坐标
考古发现:5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纹路,与黄帝时代高度吻合
当代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找到文化身份证。
“薪火千年文化源”——最妙的双关语
表面:香火延续;
深层:《庄子》“薪尽火传”的哲学;
现实映照:敦煌守护者常书鸿、三星堆考古团队,都是当代“传薪人”。
“祭香袅袅绕雲幡”——被忽略的科学智慧
“雲幡”暗合《黄帝内经》“地气上为云”的生态观。古人早就懂得:祭祖不仅是仪式,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声声唤觉醒:我们该如何传承?
这首诗给当代人的三个启示:
从“知道”到“懂得”:知道黄帝是人文初祖≠懂得“轩辕”二字的分量。
建议:带孩子去陕西黄帝陵摸一摸“黄帝手植柏”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1 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手植柏:进入黄帝陵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龄已经有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该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
从“旁观”到“参与”:每个人都可以是文明传薪者
从“形式”到“精神”:“祭轩辕”时,实际是藏着人们的精神寻根,我们真正寻找的是个体生命与宏大叙事的连接,祭祖是潮酷的精神消费。
警惕:汉服热≠文化自信
所以,我们读《祭轩辕》时,读的不是一首诗,是五千年的文明弹幕。当我们在抖音刷到2019年黄帝故里大典,来自38个国家的华裔代表齐诵《黄帝颂》,场面堪比联合国中文角。当美籍华裔第三代用ABC口音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时,他们找的不是血缘关系,而是文化WiFi的密码。我们坚持拜黄帝,不是在复刻石器时代的原始崇拜,而是在给文明续航。就像手机需要定期充电,一个民族也需要时不时连上文化电源。评论区等你晒出话题“我的文化觉醒瞬间”。
来源:卡哇伊莱昂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