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利比亚西南部塔卡科里岩棚的沙丘与岩层之下,考古学家揭开了一段被风沙掩埋的文明史诗。2025年4月3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首次解析了7000年前撒哈拉“绿洲居民”的完整基因组,为理解这片神秘土地的人类活动提供了突破性视角。
在利比亚西南部塔卡科里岩棚的沙丘与岩层之下,考古学家揭开了一段被风沙掩埋的文明史诗。2025年4月3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首次解析了7000年前撒哈拉“绿洲居民”的完整基因组,为理解这片神秘土地的人类活动提供了突破性视角。
塔卡科里岩石庇护所是Tadrart Acacus山脉的一个考古遗址,可以一窥撒哈拉沙漠绿色的过去(来源于网络)
研究团队通过对两名女性天然木乃伊的DNA测序发现,塔卡科里人属于一个长期孤立且未知的北非遗传谱系。其祖先可追溯至约5万年前智人首次走出非洲时的分支,但与其他欧亚迁徙群体不同,他们在此后数万年间维持了遗传连续性,仅与摩洛哥塔福拉尔特洞穴的1.5万年前狩猎采集者存在显著基因关联。这种孤立性挑战了此前认为绿色撒哈拉是南北非基因交流桥梁的假说,暗示湿润期的生态繁荣并未促成大规模人口混合。
尽管遗传上封闭,塔卡科里人却展现出活跃的文化互动。考古证据显示,该群体在7000年前已发展出成熟的畜牧业,通过绵羊和山羊放牧适应环境。然而,基因组中未发现近东牧民的血统痕迹,表明畜牧技术可能通过贸易、知识共享等文化途径传播,而非传统认为的“人口替代”。罗马第一大学的迪·莱尼亚指出:“陶器、工具等跨区域遗物证明,撒哈拉居民构建了覆盖非洲大陆的文化网络,即便基因流动有限。”
岩石庇护所是撒哈拉沙漠周围众多考古遗址之一
塔卡科里岩棚的发掘揭示了绿色撒哈拉的多维图景——彼时的稀树草原滋养着河马、大象等大型动物,湖泊与河流为人类提供渔业资源。研究推测,该群体通过多样化生计模式(渔猎与畜牧结合)适应环境波动,而适度的种群规模与低近亲繁殖率(基因组分析显示无显著血缘重叠)进一步印证其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尽管研究填补了北非古基因图谱的空白,仍存在诸多疑问。例如,塔卡科里谱系如何在后来的气候干旱化中逐渐消融?其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有限基因交流具体机制为何?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林鲍尔强调,新开发的微量DNA提取技术将助力更多极端环境样本的解析,未来或能揭示非洲大陆更深层的迁徙密码。
这项研究不仅改写了撒哈拉的人类史叙事,更凸显了基因与文化演化的非线性互动——在浩瀚沙海之下,曾有一群人在生态孤岛中书写了独特而坚韧的文明篇章。
来源:lovingw北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