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至今,杰出人物,主要是指谁的官大、谁的银子多,谁就是杰出人物。唯有一个时代是例外,那就是毛主席在世时,工人当家,农民做主,官是公仆,时传祥(掏粪工人)就是杰出人物,雷锋就是杰出人物,陈永贵(一个农民,大寨村支书,曾担任副总理)就是杰出人物。
韩信列传(二十)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说韩信,不能不提到张良。
先说一个观点,什么是杰出人物?
从古至今,杰出人物,主要是指谁的官大、谁的银子多,谁就是杰出人物。唯有一个时代是例外,那就是毛主席在世时,工人当家,农民做主,官是公仆,时传祥(掏粪工人)就是杰出人物,雷锋就是杰出人物,陈永贵(一个农民,大寨村支书,曾担任副总理)就是杰出人物。
我以前的日记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现在我才知道什么是杰出人物。
张良是侯,萧何是丞相,韩信是大将军,所以他们就是西汉初年的杰出人物。
一部24史,基本上就是王侯将相的家事和私事。他们放个屁,也是大事。
张良,他是春秋战国时的韩国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50年,这一年秦王嬴政已经继位三年了,这一年张良的父亲死了。张良的爷爷和父亲都曾经担任过韩国的丞相。张良出生后,韩国就岌岌可危了。秦始皇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这一年是公元前230年,张良20岁。
当时,韩国的都城在新郑。韩国灭亡之时,张良家里有奴仆300人。张良散尽奴仆,想寻找赏金杀手,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他弟弟死了,张良也不厚葬。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出巡,当秦始皇走到河南新乡原阳县的时候,张良和一个杀手开始搞事情,把一个120斤的铁锤扔出去,想袭击秦始皇,结果砸中了秦始皇侍从的车子。从此,张良就亡命天涯。
张良隐姓埋名逃跑到下邳(注:江苏徐州睢宁县古邳镇)隐居。
司马迁说:张良在下邳遇到了一个神仙老头,这个老头考验张良,然后送给张良一部天书,即姜太公的《六韬》(《史记.留侯世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gu)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司马迁编的这个故事,我一百个不相信。这完全是在愚弄老百姓的。
君权神授,就是从司马迁这类故事演绎来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相信命、相信鬼怪天神,要当良民、当顺民、当奴才,不能当林冲、不能当李自成。
公元前208年正月,陈胜吴广死了之后,陈胜的部下秦嘉在江苏徐州自立为大司马,立楚国皇族后裔景驹为楚王,定都陈留县(注:河南开封祥符区陈留镇)
当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秦嘉也在江苏宿迁泗阳县起义了,他就带着队伍投奔陈胜。陈胜就委派他去攻城略地。同时,陈胜派遣了一个监军,来到秦嘉的军中,想协调行动。结果秦嘉不愿意接受,他就找了一个借口,把这个监军杀掉了。到了公元前208年四月,项梁借口景驹、秦嘉背叛陈胜,大逆无道,派英布打败秦嘉,并将秦嘉杀死,景驹则在出逃到梁地后死亡。
同年年底,项梁听从范增的计谋,立熊心为楚王。这个熊心就是天下的共主,称之为义帝。史称楚后怀王。
当楚王景驹的这面旗帜刚树立起来的时候,张良就想去投奔景驹。恰巧,刘邦的队伍路过下邳,张良就投奔了刘邦,刘邦任命张良担任负责车马的官职。(《史记.留侯世家》:“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此时此刻,不知道夏侯婴干嘛去了,夏侯婴可是专门负责管理车和马的官员。(《史记.夏侯婴列传》:“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
张良和刘邦一接触,发现刘邦这个人不一般。
张良感慨说:“刘邦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于是就跟从刘邦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08年,张良42岁,刘邦48岁。(《史记.留侯世家》:“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司马迁说:刘邦和张良一起到山东滕州与项梁结盟时,张良给项梁提了一个建议:韩国王室的后裔韩成比较贤明,应该立韩成为韩王,如此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对抗秦王朝。(《史记.留侯世家》:“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
司马迁这个记录,我半信半疑。
为什么呢?
第一,既然张良说了“沛公殆天授”,这就说明张良看好刘邦,认为刘邦是最有力的潜力股。他以前的志向,想为韩国报仇,或者想复国,他可能就放弃了。
第二,他认为韩成贤明,应该立为韩王,那么他就应该竭尽全力辅佐韩成,完成复国的志愿。但是,韩信所有的行为,史料上没有记载他用心辅佐过韩成,他没有给韩成出过一计一策。他对韩国没有感情吗?他爷爷可是辅佐过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三位国君啊,他父亲可是辅佐过韩釐王、韩悼惠王二位国君啊。
第三,张良既想复国,又想辅佐刘邦。这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吗?这不成了小人了吗?复国和辅佐刘邦,这二者只能选其一。韩信看好刘邦,他就把希望寄托在刘邦身上了,他追随刘邦,千方百计让刘邦成事,灭秦,以实现自己心中当初的理想。
第四,他遇到刘邦之前,他或许想着复国,但他遇到刘邦之后,他就不想了。他只想着刘邦能“建国”,以代替他的复国。
以上四个理由,我怀疑司马迁记录的真实性。
我想,历史应该是这样的。
英雄识英雄。这是一个公理。
范增也是一个智者。
遗憾的是司马迁和班固都没有给范增立传。
范增一见到张良,他应该可以判断出,张良是一个人物。而张良留在刘邦身边,日后势必会成为一个“危险”人物。即项梁的竞争对手会加分。
如此,范增会建议项梁,寻找韩国王室的后裔韩成,立韩成为韩王。正好张良又是韩国人,这项工作理应由张良去完成。让张良复国,这是名正言顺的。如此,就可以达到刘邦和张良分离的目的。去掉刘邦一个帮手,就等于项梁多一分胜算。
这应该是范增的一箭双雕之计。
来源:以史为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