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发生前7到15天,身体或可能会出现5种疼痛,千万不要忽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8:32 2

摘要:但真的是毫无预兆吗?不见得。在心肌梗死发生的前7到15天,身体已经悄悄发出了信号,只是太多人没当回事。疼痛,正是其中最关键的警报器。可问题是,它不像刀割火烧那样明显,而是披着“伪装”的外衣,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一个人看上去好好的,前一天还在谈笑风生,第二天却永远倒在了地板上,这不是电视剧的夸张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有人说他没三高、不抽烟、体检也没问题,怎么就突然走了?心梗,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但真的是毫无预兆吗?不见得。在心肌梗死发生的前7到15天,身体已经悄悄发出了信号,只是太多人没当回事。疼痛,正是其中最关键的警报器。可问题是,它不像刀割火烧那样明显,而是披着“伪装”的外衣,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你以为是胃痛,结果是“心”在求救;你以为是颈椎问题,实际上是“心脏缺血”;你以为是累了,没休息好,却没想过那种不对劲,其实是生命在倒计时。

到底是哪5种疼痛,为什么它们会在心梗前出现?为啥我们老是把这些信号误判成别的病?这种误判成本有多高?有没有办法从这些细微的疼痛里,把命救回来?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看似无害其实危险”的疼痛,让你真正听懂身体的“报警声”。

先说一个我亲历的病例。一个不到五十岁的老师傅,电工,平时身体倍儿棒。前段时间他老觉得“后背像扯着筋一样疼”,尤其是干完活坐下来那会儿,疼得坐不住。

他以为是受凉了,涂了点膏药继续干活。结果一个星期后,在楼道里突发胸痛、大汗淋漓,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幸运的是抢救及时,人保住了。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早知道那背疼这么要命,我哪还敢拖?”

这个“背部牵拉样疼痛”,其实就是心脏发出的牵涉痛。心脏的神经在胸段交织,有时候供血不足时的疼痛不会体现在胸口,而是“绕道”跑到背部、肩膀、下颌甚至牙齿。你觉得是肌肉酸痛,其实是心肌缺血在作怪。

牵涉痛这个词,很多人都不熟,但它是心梗前期最容易被误判的信号之一。你有可能在按摩店按了大半个月肩膀,结果按着按着心梗发作了。

心绞痛在心梗前也常见,尤其是那种“活动后胸口发闷,一歇就缓解”的表现。可它不一定是你印象里的“胸口重锤感”,有时只是轻微压迫,甚至只是嗓子眼发紧、左臂酸胀。很多人说“就像是吃撑了”或者“嗓子里有东西堵着”,其实那是典型的不典型表现。

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前一阵老抱怨嗓子不舒服,以为是咽喉炎,还去耳鼻喉科挂了三次号。其实那种咽部紧迫感,是她心脏出了问题。直到有天夜里她突然“喘不上气”,才送进了心内科,发现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再晚一步就可能演变成心梗

气短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疼痛“替代品”。有些人完全没感觉到痛,但就是莫名其妙地喘不上气,尤其是上楼或快走时特别明显。这种情况在老年人和女性中更常见。很多人误以为是肺气肿或是体力下降,但其实是“无痛性心绞痛”的表现。

女性心梗尤其“狡猾”。她们的症状常常不典型,不是胸痛,而是乏力、胃部不适、肩背酸痛、焦虑感、甚至类似胃炎的表现。

曾经有个六十岁的老太太来医院,说“这几天胃口不好、上腹胀痛”,结果心电图一查,心肌酶升高,竟然是心梗。她自己都不敢相信:“心脏?我又不胸闷不心慌,怎么会是心脏?”

这类“上腹痛”,往往被误认为是胃病,但其实是由于心脏下壁缺血引起的疼痛传导到胃部区域,医学上称为下壁心肌缺血的表现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心梗发作前,先跑去消化科查胃镜。

心电图不一定次次都能查出问题,尤其是在发作间歇期。很多人做完检查一看没问题,就彻底放松警惕。心绞痛特别容易在劳累、情绪激动或是饭后发作,平静状态下一切正常,但只要心脏负荷一上去,问题就来了。

夜间疼痛也要注意。有些人凌晨两三点老被“胸口闷醒”,或者觉得“呼吸不过来”,以为是躺姿不舒服,其实那是心脏在夜间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常常预示着冠状动脉严重狭窄

还有一种特别“迷惑人”的表现,是牙痛。有些人会在心梗前几天突然觉得牙齿酸软、局部胀痛,尤其是左下牙,怎么查都查不出问题。

其实是下颌牵涉痛,和牙根本没关系。一位年轻工程师就是因为连续几天“牙疼”,结果在电梯里突发心梗,送到急诊室时已经出现心律失常

这5种疼痛其实并不罕见,但关键是:你有没有把它们和心脏联系起来?

冠心病的发作过程,往往是从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开始的,一步步发展到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才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坏死。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迹可循。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这些都是为心梗埋雷的“幕后推手”。而疼痛,不过是你身体按响的警报器。

可惜很多人听见了警报,却选择“先睡一觉看看会不会好”。等真正发作了,哪怕你反应再快、医院再近,真正的心肌坏死已经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心肌缺血不像脚扭了能慢慢养回来。心脏是“带伤工作”的器官,哪怕损伤一点点,都会影响它的功能储备。而心梗后的并发症,比如心律不齐心力衰竭,才是后面更大的风险。

很多人都问我,那怎么判断这些疼痛是不是心脏来的?我说一句最靠谱的:任何不明原因的疼痛,尤其是反复、持续、活动后加重的,都要警惕心脏问题。

别怕麻烦,多问一句医生,多做一项检查,哪怕最后只是虚惊一场,也比事后后悔强得多。真正怕的是,你以为只是胃不舒服,其实是心肌在“报警”,你却连看都没看一眼。

高危人群更不能大意。凡是有三高、家族病史、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群体,都应该学会识别这些“非典型疼痛”。它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生命的尊重。

要记住:疼痛是身体的语言。用心去听,它会告诉你哪里出了问题。别等到真正的心梗来袭,才发现它其实早就敲过门,只是你没开。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9):760-785.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不典型心绞痛的临床识别与处理[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1,42(2):115-120.

来源:解说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