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不仅是让人们缅怀过去的时刻,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意义和春天希望的时节。清明节临近,郑州市一些学校和社区纷纷组织活动,在文化传承与实践体验中引导学生和市民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古今文化融合魅力。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实习生 冯雅楠
清明节不仅是让人们缅怀过去的时刻,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意义和春天希望的时节。清明节临近,郑州市一些学校和社区纷纷组织活动,在文化传承与实践体验中引导学生和市民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古今文化融合魅力。
挽起袖子、用双手揉面,待面团柔软且富有弹性后,将准备好的豆沙馅料和芋泥馅料包入面团中,再搓成一个个圆润可爱的青团……3月31日下午,郑州管城回族区南十里铺小学豫膳学堂举行“巧手做青团,传承清明情”主题活动,师生共制春日时令美食,在艾草清香中感悟节气文化。
“原来清明‘寒食’要自己动手才有仪式感!”该校五年级学生裴思童举起作品自豪地说。与此同时,“清明诗词微课堂”活动也同步举行,该校食育教师李岩向学生们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及青团的历史渊源。
“清明节食育课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制作青团这一传统美食,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忙了一天的李岩,对于清明节的活动很是满意,在她看来,通过亲身体验制作青团的过程,学生们对清明节的习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纸鸢轻飞、祈福踏青,也是清明节的必修课。3月30日,郑州公交“虎萍党员帮帮团”志愿服务队联合郑州市高新区春藤社区在升龙又一城小区开展“手绘纸鸢寄哀思,文明祭祀树新风”活动。“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不仅让孩子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还增进了我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今年我们决定通过放飞风筝祭奠亲人、放飞思念。”郑州市民张女士说。
风筝制作环节中,志愿者们指导家长和孩子们绘制风筝,从色彩搭配到工具运用,每个步骤都绘制得十分细致。大家围坐一起,把对春日美景的向往、对先人的缅怀之情,精心描绘在纸鸢上。
“传统祭祀方式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倡导大家采用鲜花祭扫、植树缅怀、家庭追思、网络祭祀等文明方式寄托哀思。”活动中,志愿者史文龙为居民和孩子们讲述了清明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还通过现场发放文明祭祀倡议书,呼吁大家摒弃陈规陋习,不在公共区域焚烧火纸,共同守护绿色家园,营造文明祭扫的良好氛围。
春草年年绿,清明如期至。4月2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郑州市金融学校开展,通过诗词吟唱、展卷泼墨等方式寄托思念。
该校广播站推出“诗韵清明”特别节目,《清明》《寒食野望吟》等经典诗词伴着古琴韵律回荡校园;书法社展卷泼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婉小楷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放行草交相辉映。笔锋流转处,是慎终追远的哲思;墨香氤氲间,是文化血脉的流淌。
“此次清明节主题活动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也是对‘文化自信’命题的青春注解。”郑州市金融学校团委书记王育宁表示,当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成为文化基因,当英烈不仅是历史符号更化作精神图腾,教育便完成了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升华,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活动,为学子铺就一条贯通历史与现实、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成长之路。
来源:河南经济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