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瓷的冰裂纹在光影下流转,《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跨越千年而来,宋代美学以极简、雅致的韵味构筑起中国艺术史的高峰。当现代文创产品追求艺术感和文化性时,两者的相遇恰似溪流汇入江河——既为文创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也让千年文明在当代重焕生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
唐璐娟
青瓷的冰裂纹在光影下流转,《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跨越千年而来,宋代美学以极简、雅致的韵味构筑起中国艺术史的高峰。当现代文创产品追求艺术感和文化性时,两者的相遇恰似溪流汇入江河——既为文创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也让千年文明在当代重焕生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符号转译:从具象到抽象的文化解码
宋代美学的符号体系如同一部深邃的文化密码,涵盖视觉符号、行为符号与精神符号三大维度,为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多元文化解码路径。视觉符号中,瓷器开片似冰裂般自然优美,建筑纹样精致细腻,展现宋代工艺之美;行为符号里,点茶仪式讲究步骤与技巧,蕴含宋人生活情趣;精神符号则注重“留白”意境,以空灵之态传达无尽韵味。现代文创设计应通过“提取-重构-再表达”路径实现符号转化,让文化基因与现代设计语言展开深度对话。例如,开封文投集团开发的“州桥明月”系列文创,将州桥壁画中的海马形象抽象为几何图形,结合现代印刷技术应用于T恤、笔记本等产品,既保留文化辨识度,又符合当代审美。这种文化解码使得古老文化符号在现代产品上焕发生机,让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宋代文化魅力。
材质对话: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的共生
宋代美学对材质本真的追求,体现为“物尽其用”的哲学理念。宋代文人推崇器以载道,材质的选择和工艺的运用皆服务于精神表达。在现代设计中,材质对话的实现呈现出传统工艺与新型材料结合的多元创新形态。龙泉青瓷团队通过AI算法破解宋代釉料配方,这一科技手段让古老配方重见天日。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出兼具传统质感与现代形态的青瓷饰品,如动态数字水墨展《青瓷记》中的胸针,以金属与陶瓷的碰撞诠释“器以载道”的哲学。此外,宋代建筑中的“竹编障日筼”元素被转化为现代透光材料,应用于灯具设计,从竹编到透光材料,材料改变却保留其营造光影氛围的特质,灯具点亮,营造出“光影入帘”的诗意氛围,让使用者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宋代文人雅室,真切感受宋代美学对生活空间的独特营造。
技术赋能:从静态符号到动态体验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宋代美学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路径,传统静态的符号系统,在AR、VR、AI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转化为沉浸式、交互式的动态体验,推动实现历史文化“活态”传承。上海《千年之约·入画屏》数字光影展便是成功案例,通过4K超高清数字扫描技术还原画作细节,同时搭配AI换脸算法实现观众与画中人物的实时互动。当观众站在交互区域,面部特征被精准捕捉并实时转化为虚拟形象“入画”,与宋徽宗、琴师等虚拟人物共同完成点茶、抚琴等宋代雅事。这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文化传播创新,以往只能在画中欣赏的美景,如今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历史文化的“活态”呈现。此类实践表明,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成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叙事载体,进一步拉近当代人与宋代文化的距离。
场景重构:从器物设计到生活方式
宋代美学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强调“生活即艺术”理念。文人书房中的“四雅”——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将日常生活升华为审美实践。现代文创设计若只停留在器物表面,难以传递宋代美学的精神内核,因此需将单一产品融入生活场景,以实现文化基因的深度传承。例如,元奕设计的“棠梨褐酒店”,以宋代建筑的“虚实相生”为灵感,运用透光屏风、亚麻材质与暖光照明构建文人空间。透光屏风似宋代建筑隔扇,虚实之间营造空间层次感;亚麻材质质朴自然,符合宋代美学对材质的本真追求;暖光照明营造温馨氛围,让人联想到宋代文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闲适生活。此类设计打破了传统文创的“纪念品”属性,消费者不再仅仅将其视为观赏品,而是在使用中切身体验宋代生活美学的精神内核。
宋代美学的现代转化并非简单的形式复刻,而是通过文化解码、技术赋能与场景重构,实现其精神内核的现代表达。未来,随着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宋代美学或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构建“虚实融合”的文化体验生态。在此过程中,需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的初心,让宋代美学不仅成为设计元素,更成为滋养当代生活的精神源泉。
〔作者系宜宾学院讲师〕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