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林清玄曾说:“人生的遗憾,不是目标未达,而是活得太过用力。”这句话与弘一法师的“不争不辩”智慧遥相呼应。
作家林清玄曾说:“人生的遗憾,不是目标未达,而是活得太过用力。”这句话与弘一法师的“不争不辩”智慧遥相呼应。
在社交媒体刷屏焦虑、职场内卷白热化的今天,我们像陀螺般被欲望抽打旋转,却忘了:实际上的修行,始于对执念的松手。
一、不争:在“躺平”与“内卷”间找到第三条路
罗永浩曾因创业失败负债6亿,所有人群嘲时他只说:“我认,但不认命。”不争辩、不卖惨,埋头直播还债,三年涅槃重生。
这恰如弘一法师所言:“不争是对众生的慈悲。”
职场中,有人为升职诋毁同事,有人因考核彻夜难安。而实际上的高手如《天道》中的丁元英,面对质疑只笑言:“更高维度的人,根本看不见对手。”
他们明白:人生是旷野而非赛道,与其争一时长短,不如修自己的护城河。
每天留出1小时“不争时间”——不刷排名、不比业绩,专注打磨一项技能。
二、不辩:屏蔽噪音的勇气比解释更有力量
杨绛百岁时写下:“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当年《我们仨》出版后,好事者追问钱钟书绯闻,她仅以沉默回应。
正如禅师所言:“无人扔石头时,池塘才会平静。”
某互联网大厂高管曾向我透露晋升秘诀:“会上永远在后面一个发言。”初入职场时,我们总急于证明自己,后来才懂:真实的分量,在于别人主动询问你意见时的姿态。
就像《繁花》中的爷叔,话不多却字字千金。
遇到非原则性质疑时,试试“72小时法则”——三天后再决定是否回应。
三、不闻:在信息洪流中建造心灵诺亚方舟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揭秘:每天清晨诵读《心经》半小时,是他掌舵三家世界500强的精神锚点。这正应了弘一法师的“不闻得清净”。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现代人日均接收信息量相当于古人十年所见。某上市公司CEO告诉我,他强制执行的“三无政策”——无推送、无弹窗、无热搜,反而让决策失误率下降40%。
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悟出的真理:生命所需的元素,远比我们想象的少。
设置手机“纯净时段”,用有声书替代碎片化资讯,荐读《庄子哲学讲记》。
四、不看:给欲望做减法才能为灵魂腾空间
演员陈道明拒绝综艺千万邀约,直言:“人要活得有点‘无用’的骄傲。”
这恰似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心理学中有个“白熊效应”:越压抑想看什么的冲动,越容易深陷其中。确实自在的人,如同《瓦尔登湖》译者徐迟所说:“不是不看,而是看过千帆后的主动选择。”
就像茶道大师千利休,把茶室开口压低到须躬身进入——有些风景,低头才能看见。
每月实践“断舍离挑战”:取消5个关注,删除3个APP,清空1个欲望清单。
结语:人生如镜,擦得太亮反而照见裂痕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斑驳处却很动人。弘一法师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或许正是参透了:活得“不完整”,才是完整的修行。
当你焦虑时,不妨默念:“黄泉路上无老少,今日争吵的同事,或是百年后共赏彼岸花的人。”正如《百年孤独》结尾: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终于获得了又一次机会。
不争,是与世界和解的慈悲;
不辩,是与自我对话的智慧;
不闻,是给心灵留白的艺术;
不看,是为灵魂松绑的修行。
这人间,难得不是看透,而是看透后依然深情。
来源:文化藏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