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平遥话》:一个中学校长写给故乡的史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00:01 1

摘要:2025年8月21日,长篇小说《平遥话》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山西三晋报刊集团原董事长赵学文等出席活动。

2025年8月21日,长篇小说《平遥话》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山西三晋报刊集团原董事长赵学文等出席活动。

发布会现场

《平遥话》,刘伟波著

“《平遥话》通过主人公刘元的命运浮沉,以小见大,勾勒出平遥古城的社会变迁、商道兴衰和人文风情。以平遥方言为叙事经纬,将一个小商人的命运嵌入近百年历史进程,在方言土语的韵律中,折射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初看是刘元的个人史,再看是平遥的地方史,细品是中国人的生存史。”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的书面致辞对小说进行了如是肯定。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平则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强调作品“扑面而来的浓郁地方特色”,认为作者“行文龙跃凤鸣,警句信手拈来;思想深邃,自然老到;底蕴厚重的方言流畅从容、朴实自然、璀璨生辉;对故事架构与把握令人叹为观止,悬念伏笔设置、人物塑造功力之深厚令人惊讶,显示了“不俗的功底和才情”。甚至有言:“毫不夸张地说,《平遥话》应该是山西文坛近年来长篇小说领域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一部极具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

《平遥话》作者刘伟波

而小说《平遥话》的作者刘伟波,职业身份是太原市一所中学的校长。他1967年出生在平遥城,一直到上学,都在平遥城里,从记事儿起,过年的时候,总要发愁必须去奶奶家住的那两天。多年后,爷爷奶奶却是他这本长篇处女作的原型。

1985年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他在奶奶家呆了很久。有天姑父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副麻将牌,姑姑悄悄告诉他:“爷爷会。”但爷爷坚决不教。“您真的会吗?”小辈们看爷爷的样子,实在是不相信老实得有些木讷的爷爷会和这样新奇的玩意儿有关联。

“我会吗?告诉你们,1942年夏天,我和日本人、汉奸一起打麻将,一个多月,赢了他们整整二十七块现大洋。给家里量了十担麦子。从那以后,我就下决心,再也不碰这个东西。”爷爷说起来,很得意。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知道,爷爷是个有故事的人。”后来只要有机会和爷爷在一起,他总是小心翼翼地让爷爷讲一些老早前的事情。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当老师,那会儿老师不吃香,他费劲巴拉地考上了律师。“爷爷还拿给我几张买卖房子的契约看,问我,以后,这些契约会不会还有用处……”

多年后,爷爷奶奶走了,他很难过。他开始到处跟人讲老人和平遥的故事,希望有人能把它们给写出来。可是,没有人。

曾经,为“泼闹自己的前程”,他去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做律师。“学了许多年的外语倒是用不着,但粤语和客家话必须学,尤其是当时所在的惠州地区,不懂客家话简直寸步难行。努力学习客家话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老家的平遥话与客家话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

后来,他去读了《马桥词典》。他开始自己练笔写小说。《平遥话》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却是发表的第一部。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

“作为文化小说,《平遥话》延续了文化寻根传统,但又不同于外来者视角,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书写更具身份真实感。”阎晶明认为《平遥话》是文化小说、家族小说与方言体小说的融合体,具多重文学价值,“作为家族小说,它跨越百年,以轻喜剧笔调缓解悲剧命运的沉重,体现出举重若轻的叙事智慧。作为方言体小说,具有突出的地方代表性,对方言的使用兼具学术严谨与文学美感。”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

“这部小说的叙事野心,在于用一个晋商小人物的命运轨迹,编织起中国现代史的微观图谱。小说中的语言质朴而不失韵味,情节紧凑而富有张力,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这本书不仅是对平遥方言的深入挖掘和整理,更是对平遥文化的深情致敬和传承。”张亚丽则强调《平遥话》对平遥方言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普通人物命运的细腻刻画,彰显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与对历史的敬畏。

山西三晋报刊集团原董事长赵学文

赵学文认为《平遥话》最大的特点是书写乡愁,方言是这部小说的灵魂所在。作品通过描述平遥的民俗、建筑和家族故事等细节,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小说不仅记录了个人记忆,也成为与读者共享的文化载体,体现了乡愁的普遍性和文学价值。

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雷主持活动

活动现场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