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3年,蒋中菁从朝鲜回国,调唐山师范学院进修,后调华北陆军军官大学文学系教汉语言文学。1955年支边到山西,后转业安排在山西省代县文教局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劳教三年半后回到故居资阳,在城区某小学任代课教师。
一天不讲嘴痒,一天不走腿痒,年过“古稀”的他,二十几年如一日的演讲经历,已成为远近美谈——
文/图 杜先福
苦口婆心搞演讲,呕心沥血育后人
当年已是80岁高龄的蒋中菁,系四川省资阳市文化局退休干部。1950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在战争中负过伤,荣立过二等功,曾在《英雄报》社任记者。
1953年,蒋中菁从朝鲜回国,调唐山师范学院进修,后调华北陆军军官大学文学系教汉语言文学。1955年支边到山西,后转业安排在山西省代县文教局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劳教三年半后回到故居资阳,在城区某小学任代课教师。
1977年落实政策,蒋中菁彻底平反。1979年3月2日,遭受20多年不公正待遇的蒋中菁,恢复公职被安排在资阳县文化馆工作。当时,蒋中菁虽已年届50,对于以往,他不屑为之感伤,他要从获得新生的第一天起,重新铸就自己的人生。
1982年的一天,他在文教局参加一个会议,一名学校校长在会上反映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的问题,在蒋中菁脑子里产生了极大震动。一连好几天,他走访学校领导、教职员工,跑了不少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希望和担忧。他观察到,现在的青少年,革命理想在一天天淡化,不健康的影视、书刊在腐蚀着青少年,祖国的“花朵”失去了鲜艳的光泽,他为之十分痛心。
1982年4月,作为政协委员,蒋中菁参加了资阳县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他把教育青少年问题提上了议案,时任文化局副局长的罗富源等领导积极支持,蒋中菁受命负责起草了一个议案,并发动文化、教育等部门热心于青少年教育的同志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传统演讲小组。
为了搜集演讲内容,蒋中菁立足于本乡本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的搜集和采访。搜集到了共青团四川省省委第一任书记余国桢、抗日名将饶国华、前上海市市长曹狄秋(均为资阳人)、见义勇为好青年张进学等先烈或先进人物的大量事迹,进行精心构思和写作,然后又自己对着镜子反复“排练”,几天几夜,“演讲”得口干舌燥,嘴巴竟打起了血泡。
初讲定在资阳师范校。演讲中,蒋中菁倾注自己满腔激情,讲到悲壮动情处,竟声泪俱下,台下听讲的学生,也是哭声四起,感动异常。这第一场演讲,效果特别好,大大出乎蒋中菁的意料。来了精神的蒋中菁,紧接着又到城区各中小学去讲,边讲,边修改提高,激情一次比一次高涨。听众,则在演讲者的情绪感染下,或感动落泪,或静心反思。每讲完一场,便产生一次轰动。很快,县内各单位都争先恐后前来邀请。时任县长的刘海金十分重视,成立了青少年思想教育领导小组,又增加了与病魔顽强作斗争的检察官马炳扬为演讲成员。
文教、宣传等部门多次刊出简报,肯定了蒋中菁等同志对教育青少年、教育全社会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演讲在资阳61个乡,乡乡见面以后,蒋中菁的“名声”更大了,内江地区文教局派人到资阳(当时资阳行政区划由内江地区管辖),“协商”借蒋中菁去内江演讲;之后,资中县楠木寺女子劳教所等单位也慕名而来,请蒋中菁去演讲。内江地区对此发文号召全市文艺工作者向蒋中菁学习,资阳县委、县政府、宣传、文教等,都相继对蒋中菁进行了表彰。
时间长了,不可能老是讲革命先烈和革命传统,蒋中菁就在演讲过程中,不断开展社会调查,针对青少年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创作演讲讲稿,如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尊老爱幼、互助团结等等,不断变换演讲内容。
不辞千辛万苦,天南地北献余热
1986年,蒋中菁因病退休,已养成演讲“嗜好”的蒋中菁,一不会打牌,二不会钓鱼,唯一的乐趣便仍然还是想东奔西走去演讲。
他认准了一个理,多作一次演讲,生命就多一分意义,而过去浪费的青春,就多一分弥补。1986年国庆节以后,他在文教局开具了介绍信,背起他的演讲稿,又开始了他的巡回演讲。
但是,随着社会进程,“演讲”已不太受欢迎。有一次,蒋中菁去某镇学校联系演讲事宜时,就吃了苦涩的闭门羹。当时,蒋中菁向校长递上介绍信,说明了来意,校长一副为难的样子,说这里穷,连顿好饭都招待不起,请蒋老师还是到别的学校去。蒋中菁指着介绍信背后自己为自己规定的要求说,他的演讲“一不收费,二不吃请,三不收礼”,演讲时倒杯白开水就行,讲完了抬腿就走。校长一再说,学校快要进行期末考试了,学生复习很忙,无法组织听演讲,称他有事要办就躲走了。蒋中菁十分尴尬,心酸不已。一名在场的老师见状,便邀他到班上单独演讲,这才给了蒋中菁一个台阶下。
遭遇了不知多少尴尬的蒋中菁,并没“知趣”地却步,而是仍然那么固执,很多时候固执得简直“不可思议”。
有一次,蒋中菁在南津镇连续演讲了几天,最后一场后,当晚便住在南津供销社旅馆。第二天早上5点,服务员按约定叫醒了他,他步行4公里于6点钟赶到通往清水乡的必经之地迎仙桥,在那里等候7点钟开往清水乡的唯一一班公共汽车(当时经济落后,车辆极少),以便赶在10点钟之前到达预约去演讲的清水小学。他等啊等啊,等到8点半钟,车子还没来。一打听,原来因为昨晚下了雨,公共汽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下雨就不跑——因为当时去清水乡的公路路况太差,下雨就不敢跑车。这种情况,想办法打个电话给学校说不去就是了嘛,可是“固执”的蒋中菁,认为既然预定了要去,那就一定风雨无阻。没车,没车就步行。从迎仙桥到清水乡20多华里,踏着烂泥仅走了几公里,皮鞋根就被扯掉了,他竟赤着脚,几乎是小跑着于11时左右来到了学校。学校校长十分感动,立即集合学生听演讲,这一讲,就讲到下午一点多钟。其间,蒋中菁考虑到学生中午要回家吃饭,提出下午再讲。可是,听讲十分受感动的师生们,一直要求讲完了才放学。那一天,学校破例推迟一个多小时才放午学。
“固执”的蒋中菁,固执得根本不分地域和场合,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他到重庆旅游,就到重钢联系,要求在重钢的技校作一场演讲,“碍于面子”,校领导勉强同意,可是等蒋中菁演讲以后,反响极为强烈,于是,重钢的子弟中学、子弟小学都邀他去演讲。最后,厂党委、团委为表示感谢,要赠送礼物,蒋中菁坚持“清茶一杯,香烟自带,坚拒收费受礼”的原则,婉言拒绝了重钢厂的厚礼相赠。厂党委和团委没有办法,就赠送了一枚该厂元勋才享有的“老工人荣誉证章”和一枚特制的共青团团微。
旅游到贵州省绥阳县,蒋中菁联系去黄杨中学演讲,说了很多“好话”,校长勉强同意,但要蒋中菁自掏10元钱。蒋中菁很纳闷,不知道自掏10元钱是什么意思。校长说,这10元钱是集合学生听讲后,请小工打扫操场的工钱。蒋中菁为满足自己的演讲“欲望”,就交了10元钱。三个小时的演讲后,校长竟激动得握住蒋中菁的手说,她教了20多年的书,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秩序这么好。学生们也纷纷围着蒋中菁,说“蒋爷爷讲得太感人了”。学校把那10元钱退给了蒋中菁,还拉他去饭馆吃饭,蒋中菁坚决拒绝,学校没奈何,在他离开绥阳那天,派出学生代表,打着“欢送四川资阳来的蒋爷爷”的横幅,一直把他送出城了都还不肯离去。
还有一件令人尴尬但却仍以蒋中菁的“固执”而如愿以偿的事情。那就是蒋中菁到达贵州遵义市以后,打算多找几所学校演讲,因此,他拿着随身携带的介绍信来到市文教局。一名女性副局长怀疑蒋中菁“有诈”,就说,这样吧,你打个电话回你们资阳,叫资阳文教局打电话来联系。蒋中菁一看文教局的电话还是手摇式电话机,心想这电话会打到哪个猴年马月,于是就想以自己的“身价”作保障,拿出印着四川省作协、曲协、艺协等协会头衔的名片,局长和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当即哄堂大笑,说她局长可以把这类头衔的名片印它几箩筐,走到哪里就散发到哪里,言外之意 ,你这名片不足信。
蒋中菁“一气”之下,就自己去联系学校演讲。这一讲,竟“一发不可收”,一传二,二传三,好多学校纷纷前来邀请。遵义职高来邀请时,蒋中菁身体不舒服,但他坚持着还是去了,演讲完毕,校领导才知道蒋中菁是带病演讲,非常感动,就强拉硬拽叫蒋中菁去餐馆吃顿饭并买点纪念品,蒋中菁坚决拒绝,校领导“扣下”蒋中菁的讲稿和行李不让走,但蒋中菁说“讲稿不要了”,坚决要走。学校领导实在没法感谢,就打听到与他同行的还有一同来旅游的14名共青团员,于是连同蒋中菁送了15张“遵义会议旧址”的参观券,以示真诚的感谢。当时参观券虽只值5角钱一张,但就这,也使蒋中菁为之激动不已,使他感觉到了自己所作所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更鼓舞了他“固执”演讲的雄心。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蒋中菁演讲的内容由讲英雄到讲法治、讲精神文明建设、讲青少年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创造美好前程,讲禁毒斗争等等。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又积极创作讲稿,先后演讲80多场次,激发了广大听众热爱祖国的热情,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20多年来蒋中菁以火热的激情,数十年如一日地发挥自己的余热,用演讲的形式,传播文明,感化众生。他走遍西南各地,行程达4万余公里,耗时8000多个小时,义务演讲大1800多场,听众达1500000余人次,成为公众爱戴的文化战士和“职业”演讲家。2000年,获四川省十大新闻人物称号,省市县各种奖励达30余次。2007年1月蒋中菁获得“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杰出军转干部——和谐中国之星”荣誉称号。
如今,蒋中菁已80岁高龄,但他仍然奋斗不止。尤为奇怪的是,现在的蒋老,居然病也少了,人也越活越精神了,换句话说,他是越活越年轻了。他现在仍以演讲为乐事,他说,他就是要一天一天把过去的损失弥补回来,他愿意一天比一天更年轻!
来源:妙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