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老师,他们的“第一次”成长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23:04 1

摘要:人生的许多“第一次”,总是闪烁着独特而珍贵的光芒。金秋九月,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北京化工大学第11届支教团第一次从校园走向西部,站上三尺讲台,面对几十双清澈而充满渴望的眼睛。完成了从“北化学子”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转变,开启了这场奔赴山海、播种希望的青春征程

人生的许多“第一次”,总是闪烁着独特而珍贵的光芒。金秋九月,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北京化工大学第11届支教团第一次从校园走向西部,站上三尺讲台,面对几十双清澈而充满渴望的眼睛。完成了从“北化学子”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转变,开启了这场奔赴山海、播种希望的青春征程。

内蒙古分队

在黑板上写下第一个数学公式

袁蕴涵,现服务于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第三中学,担任2个班数学教师、校广播站指导老师

当车缓缓停靠在保康三中门口时,我深吸一口气,拖着行李走向校门。“你是新来的支教老师吧?”门卫大哥从值班室探出头来,我惊讶于他一眼就认出我的身份,仿佛我不是初来乍到的陌生人,而是久别归来的故人。“老妹儿,一路过来累不累呀?”刘老师快步走来接过我手中的行李边走边介绍着学校的情况。保康第三中学的校园比我想象中大很多,旗杆上的国旗在蓝天下格外鲜艳。昔日在照片中看见的场景如今就在眼前,仿佛我曾无数次来过这里。

安置好行李后,我的工作安排出来了——七年级三班和四班的数学老师,一周18节课,意味着我几乎每天都要上三节课,我可是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上教书,我能胜任吗?我悄悄观察着军训时那些稚嫩的面孔,他们会喜欢我吗?我的课能让他们爱上数学吗?各种疑问在脑海中翻涌。随着军训步入尾声,我的所有的紧张又忽然化作了期待。

见面倒计时:1天!在草原的晨曦中,我将与他们相遇,在黑板上写下第一个数学公式,也写下我作为老师的第一步。

遇见草原上的第一个“家”

闻宇琪,现服务于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第三中学,担任1个班数学教师,七年级12班副班主任。

九月的保康三中,微风带来了些许凉意,我攥着笔记本,跟着老师们走向报告厅,这是我支教后第一次参加全体教职工大会,报告厅已坐了不少老师,看见我们几个年轻的面孔,都笑着说,“这是新来的支教老师吧”。校长念到我们名字的瞬间,台下突然响起一阵掌声。“欢迎咱们的新家人,”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带着温暖的东北口音,“保康的冬天冷,但咱们教室暖、人心更暖,往后老教师多带带,支教老师们有难处尽管说。” 我悄悄抬头,看见校长脸上的笑容,不自觉也露出了微笑。

走出会议室时已接近晌午,手里的笔记还带着余温,想起会上那阵掌声、那句“新家人”,忽然觉得,这场初遇的大会,让我在这片土地上,第一次摸到了 “家” 的温度。

初遇的第一份温暖

李雨鸿,现服务于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第三中学,担任1个班英语教师。

8月27日夜幕渐垂,晚上六点时分,保康的绿荫已隐入墨色。我们的出租车缓缓停在保康三中校门口,还未下车,我们就透过车窗看到一位男子站在校门口,脸上带着格外亲切的笑容,正热情地向我们招手,身后停着一辆绿色的三轮车。“可把你们盼来了!欢迎你们!”他快步上前接过我们的行李,手掌粗粝却温暖。“学生们还没开学,我先带你们安顿下来。”他利索地把行李搬上三轮车,“正好看见你们的快递了,咱们一趟全拉回去!”我们跟在堆满快递箱的车后,看着他熟练地发动三轮车,那一刻,颠簸的三轮车比任何豪华轿车都令人暖心。

宿舍楼前,刘老师帮我们把行李一趟一趟地搬下车:"你们先去安顿吧。"他抹了把汗,“以后需要什么尽管说,我们能满足的都满足!”我看着远方那辆绿色的三轮车静静停在校门口,突然觉得这片土地不再陌生。

军训中第一次陪伴

史浩伟,现服务于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第一中学,担任4个班化学教师,高一“心桥班”副班主任。

支教生涯的第一堂课,是和学生们一同在军训场上度过的。起初我以为只是一个旁观者,可看着教官纠正动作,便忍不住上前帮学生扶正帽檐、提醒挺胸。有个男孩总跟不上齐步走节奏,我陪他反复练,直到他跟上队伍。雨天打乱了训练,我和教官便组织学生唱红歌。原以为不善言辞的孩子们唱歌时也会腼腆,可他们一开口便震撼了我,歌声裹着雨声回荡,眼里的认真让我心头发热 —— 陪伴就是在意外时共造美好

雨停后气温升高,外套成了负担。我们便临时决定让孩子先脱掉外套再继续训练。看着学生们七零八落的衣服,我和班主任对视之后,开始帮忙整理。教官看到了,便下令 “全体都有,向左转”,孩子们面向我们站起了军姿。等我们叠好最后一件衣服,教官才带他们继续训练。望着摞得笔直的外套和整齐行进的队伍,我懂了:支教里的责任,是用这些细微的行动,教给他们认真与担当。

在心中定下第一个目标

包晶莹,现服务于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第一中学,担任2个班地理教师,高一6班副班主任。

推开高一(6)班的门,刚军训完晒得黢黑的孩子们齐齐望向我,眼睛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迷茫,我带着紧张站上讲台,“很荣幸成为大家的副班主任,能够和大家在保康一中相遇相知,共同度过接下来一年的时光。”这节班会课我要给同学们讲讲北京化工大学,让大家更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一开始我还担心大家对大学校园生活没概念,可能对一些专业的设置或者报考信息不感兴趣,但是讲着讲着一转头,发现所有人全都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我、看着多媒体,说不动容是假的。

我想,用碳纤维录取通知书切西瓜、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做研究、有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遥远的名校故事,而是在为他们尚未命名的梦想提供第一个坐标。我鼓励同学们定目标,有很多同学都把目标设成了北京化工大学,这也让我更加坚定,接下来的一年,要陪着他们一起,把心里的目标,一步步变成脚下的路。

第一次将化学实验带进课堂

刘艾阳,现服务于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第一中学,担任4个班化学教师,高二“心桥班”副班主任。

晚自习的课上,我站在黑板前,播放的视频中各种精彩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们惊叹连连,燃烧、结晶、变色、发光,化学的魅力迅速俘获了同学们的心。面对他们充满期待的目光,我告诉他们,化学不只是试管里的魔术,更是理解世界的语言——这句话在安静的教室里激起细微的骚动。下课后,我带着课本走出教室,身后一个梳着长马尾辫的女生追上我,说我的认识课激起了她对化学的兴趣,听着她兴奋的语气,我确信:当知识以最本真的形态呈现时,好奇心的火花会自己燃烧起来。走廊的灯光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而她直白又热烈的表达给予我意料之外的正向反馈。这些孩子关于微观世界的探索,此刻才真正开始。

甘肃分队

第一次深夜里的伏案

齐佳文,现服务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担任2个班数学教师。

教案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与注解。这是我来到甘肃后第一次为高一的孩子们准备数学课,忐忑与期待交织。从分析学情到设计例题,从琢磨语言到预设互动,每一页纸都承载着对“第一堂课”的郑重。

我反复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函数不再抽象?如何用最朴素的例子讲清数学的逻辑?当我站在讲台上,看见孩子们从迷茫到恍然大悟的眼神,那一刻我深深感到:备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对话。所有的深夜伏案,都是为带他们看见逻辑背后的辽阔世界。愿这些伏案的夜晚,终能点亮孩子们眼里思考的光。

第一次看见眼中的希望

韦诗佳,现服务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担任5个班生物教师。

晚自习的灯光下,七列课桌排列整齐,四十五双眼睛明亮地望着我。这是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晚自习,也是与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心中不免惴惴,当我在黑板上写下“韦”字——“我是北京化工大学来的韦老师,”声音在教室里回响,“今后就是大家的生物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探索生物的奥秘。”

孩子们眼中闪烁的目光让我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平复了下来。“生物笔记要记全,习题须用红笔订正”,是我给孩子们立下的规矩。令人惊喜的是,当我说到“我会认真检查每份笔记与练习册”时,看到好几个孩子悄悄挺直了腰板。

预习环节开始时,我穿行在课桌间,听见笔尖沙沙作响,看见课本上工整的划线,那份专注令我欣慰。这一刻,我忽然懂得: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相遇。在这片陇东大地上,教室里的灯光,照见的不仅是书页上的文字,更是彼此眼中跃动的希望。

第一次明白“教师”身份的重量

张锦荣,现服务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担任3个班化学教师。

初到屯字中学时,心中既怀揣着憧憬,也带着几分忐忑。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深知自己肩上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递,更承担着点燃孩子们对科学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使命。课堂上,面对学生们质朴而渴望的目光,我常常被深深触动。他们或许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但那一份认真与执着,让我重新体会到教育的本真与力量。

在这里,我努力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化学反应,用简单的实验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看到学生因一次小实验而眼睛发亮,因一道难题的突破而露出笑容,我常常感到无比欣慰,更明白了“教师”这一身份的重量

第一次用粉笔描绘知识的渴望

黄滨宇,现服务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担任5个班生物教师。

站在讲台上,看着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心里既紧张又激动。班级里没有配全多媒体,基本都要板书。粉笔一落就起一阵粉尘,但孩子们都盯得很专注,不放过一个字。当我在黑板上写下“细胞”两个字时,教室里忽然安静得只剩下呼吸声。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远比我想象得更强烈,我担心自己说得太快,怕他们听不懂。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停下来问他们听不听得懂。后面,我懂得要设置提问,全班都会很齐整地回答,根据回答的音量我就能判断他们的掌握程度。第一次课后,有几个学生围上来问习题,孩子们凑在一起,为了一个问题而专注倾听,看着他们投入地学习,我感到很欣慰,更感受到肩上沉沉的担子。我一定要教好他们的生物。

在第一次怒吼后的寂静成长

陈宇豪,现服务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担任2个班英语教师,高一(8)班班主任。

在班会课上,我满怀热情地安排着学习任务,希望为同学们搭建起清晰的学习框架,但后排传来一声刺耳的质疑,语气里满是不屑与抗拒。那一刻,所有精心准备的耐心与温柔瞬间崩塌,委屈、愤怒与无措如潮水般涌来。我提高了嗓门,严厉地批评了那位同学,又借机向全班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教室里一片死寂,那一刻的我,或许严厉得有些过分,但那也是我作为班主任,对班级纪律和学习氛围的坚持。同学们惊恐的眼神让我在课后陷入深深的自责。当有同学怯生生地说“老师,我们有点怕你了”,当学生红着眼眶向我道歉,我才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训斥,这些孩子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的是耐心引导而非雷霆之怒。这次经历,让我学会在班级管理中平衡威严与温柔,也更加坚定了做好班主任的决心。

四川分队

第一次被介绍为“老师”

李禧洋,现服务于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担任八年级1个教学班的数学、物理老师,八年级(4)班执行班主任,校电视台指导老师。

晚自习上课铃声敲响,刚踏入课堂,班主任便向同学们介绍到:“这是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大哥哥,是我们班的执行班主任,同时也是我们班的数学、物理老师”,同学们有的在打量我,有的发出震惊的声音;其实我也很震惊,我居然是一个班的两个科目的老师。班主任交代完事宜后,便把讲台留给了我一个人,那一刻,我想起了初中,各科老师第一次与我们见面,只不过,这一次我是老师。我说:“你们将会是我人生中第一届学生,百分之八十也会是我人生中最后一届学生,我非常期待见证这一年你们的变化”。班上总会有积极响应的同学、总会有默默低头的同学、总会有调皮接话的同学,这一切好像都在梦里发生过,只不过梦在这一刻实现了。

第一次在集体备课中收获成长

王益多,现服务于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担任九年级2个教学班的语文老师,校电视台指导老师。

第一次参与年级组备课让我深感教学工作的严谨与温度。与其他老师围坐在一起,我原本的紧张很快被热烈的讨论氛围所融化。资深教师对知识点有精准的把握,总能从生活实例切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语言。我们反复推敲每个环节的衔接,细致到一句过渡语、一个提问角度,这种对教学细节的执着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藏在细微处。他们的用心让我意识到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次备课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带着这份收获,我更加期待走上讲台,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第一次站在讲台

陈博累,现服务于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担任七年级3个班历史老师,校电视台指导老师。

8月30日上午,我们支教团成员与剑高老师一起,前往学校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德育基地里利用相关模型和展板介绍,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剑高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剑高是总书记奠基的学校,是国家帮扶工作开展中结成的硕果。我想,如今有幸来到总书记奠基起来的美丽校园里,今后更要学为人师,以身垂范,把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尽我所能为实现教育强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次在被唤作“娃娃”中

感受教育的温度

支建婷,现服务于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担任七年级2个班数学老师,校电视台指导老师。

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参加教职工大会,我的手心微微出汗,心跳快得像要蹦出来。看着其他老师从容地交流,我更是紧张得不敢说话,怕自己显得格格不入。但渐渐地,我被这里老师的热情感染了,老师们都是用四川话喊我们:“娃娃。”听着他们讨论教学计划,分享教学经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模样,心里的忐忑也慢慢被期待和憧憬取代。我意识到,教育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热情,点燃孩子们求知的火焰,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一次的铃声已然敲响,第一次的课堂渐入佳境,但属于第十一届支教团的精彩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三尺讲台虽小,却承载着无限的希望与梦想,他们将用知识照亮孩子的前路,用陪伴温暖幼小的心灵,用行动诠释着“青春为何,青春何为”的时代答卷,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着属于北化人的精彩篇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