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砀山酥梨以节庆为媒,融合文旅与科技,擦亮“世界梨都”名片;东至金耳以智能种植跻身“国字号”,让小菌菇走向国际;黄山洽舍乡以蜂为业,酿出“甜蜜”共富路;广德蜜枣以百年工艺熬制乡土风味……这些“土特产”背后,是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与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力,更是乡土
编者按砀山酥梨以节庆为媒,融合文旅与科技,擦亮“世界梨都”名片;东至金耳以智能种植跻身“国字号”,让小菌菇走向国际;黄山洽舍乡以蜂为业,酿出“甜蜜”共富路;广德蜜枣以百年工艺熬制乡土风味……这些“土特产”背后,是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与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力,更是乡土智慧与现代发展的精彩碰撞。
皖风徽韵,物产丰饶,乡村振兴之路因“土”而实、因“特”而亮、因“产”而旺。本期专题聚焦安徽独具特色的地域名片,探寻“土特产”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共荣。
砀山酥梨喜迎客
■ 本报记者 赵雪剑 郑宇鑫
九月梨都硕果飘香,文旅盛宴即将启幕。近日,第三届“520”宿州文旅惠民消费季—第30届砀山采梨节新闻发布会举行,本届采梨节定于9月12日至26日在砀山县举办。
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本届采梨节将紧扣“文旅惠民”,推出主题活动、同步活动共计八大类,通过科技赋能、多维传播、青春引力、惠民共享四大亮点,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集采摘体验、文化展演、消费惠民于一体的文旅盛会。
作为安徽十大乡村旅游线路中“乡村采摘之旅”的核心承载地,砀山拥有近百万亩连片果园,森林覆盖率超70%,梨树王景区更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砀山依托酥梨产业优势,持续擦亮“世界梨都”文旅名片,此次采梨节更是将酥梨产业、生态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砀山文旅“人气”与“财气”。
据了解,本届采梨节主题活动聚焦“文化+产业+旅游”融合。9月12日19:00将在砀山环城河公园举行采梨节开幕式,除官方发布与文艺演出外,数千架无人机将上演科技光影秀,在空中勾勒酥梨、梨树等特色图案;同日下午,环城河公园还将举办非遗民俗文化创意市集,集中展销砀山非遗美食、文创产品与旅游商品,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梨都文化魅力。
此外,为期十五天的砀山酥梨城市品牌巡礼还将走进上海等主要商圈,同步开展产品展示与文旅推介;梨小萌欢乐果园则会推出梨园青春露营音乐会,通过音乐、灯光秀打造沉浸式梨园夜游体验。
在主题活动之外,四大同步活动将进一步丰富节庆内涵。梨树王景区将开设“酥梨甄品”田园直播间,邀请网红达人以万亩梨园为背景开展直播带货,实现酥梨“从枝头到舌尖”的直达;9月23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活动将同期举办第六届优质砀山酥梨评比大赛,展示梨农风采、提升酥梨品质;9月20日,梨树王民宿将举办“与梨相爱”青年联谊交友活动,以梨为媒搭建青年社交平台;金悦城商贸综合体则会开展“金梨邀歌”—“大地歌会”砀山赛区选拔,打造“老百姓自己的盛会”。
本届采梨节在活动设计上亮点纷呈。在科技赋能方面,无人机展演将传统民俗与现代科技深度结合,推动采梨节向数字化、时尚化升级;在传播矩阵上,构建“线上直播+线下巡礼”“田园场景+都市商圈”的多维模式,大幅拓展砀山酥梨与文旅资源的传播半径;在客群拓展上,聚焦年轻群体需求,推出露营音乐会、青年联谊等潮流活动,为传统节庆注入青春活力;在惠民服务上,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举办惠民市集等举措,拉动餐饮、住宿、购物等全域消费,切实让利于民。
“酥脆甘甜砀山梨,硕果飘香喜迎客。”砀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许雷侠在发布会上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广大游客走进砀山,品酥梨甘甜、赏梨园美景、享文旅盛宴。砀山县也将全力以赴保障活动顺利举办,确保本届采梨节圆满成功,进一步打响“世界梨都”文旅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黄金天耳”销全球
■ 王超 本报记者 程金林
近日,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正式公布,池州东至金耳赫然在列,成为代表的方特色农产品的又一“金字招牌”。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须产自特定区域,具备相当规模与市场认可度,兼具鲜明地域特色与优良品质。东至金耳的入选,不仅是对其产品本身的高度认可,更是对该县以科技赋能农业、推动产业升级路径的肯定。
历山脚下,菌菇飘香。
位于东至县尧渡镇管山村的金耳种植基地,是东至金耳产业的核心示范区。这里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种植模式,建成了全国领先的金耳数字化智能车间,成为乡村振兴中一张亮眼名片。
自2019年起,尧渡镇紧扣“稳优培新”的食用菌发展策略,将药食同源的金耳确定为主导产业,明确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方向。通过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成功攻克菌种本土化难题,自主研发工厂化栽培技术,为金耳量产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总投入1200万元的标准化产业园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坚持“标准化+数字化”双驱动。目前已建成智慧菌房3200平方米、菌棒加工房1200平方米及900立方米冷库,实现从生产、接种、培育到采收、冷藏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2025年,该基地荣获有机产品认证,金耳品质与标准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基地负责人汪旭红介绍:“我们依托‘5G+物联网’技术,通过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含氧量等参数,利用算法动态优化生产,掌握六大核心技术,环境调控误差率低于3%,单产提高30%,年产能达40万棒。”如今,基地年产金耳200万棒,产值突破1500万元,产能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在推进产业现代化的同时,基地积极构建“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机制,带动周边10余个村的农户参与种植。村民可通过资金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融入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5-6万元。“在基地做菌房管理,学了技术,收入也翻了一番。”管山村村民吴路萍喜悦地说。
品牌与市场同步发力。基地携手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开展金耳深加工与功能性产品研发,推动品种创新与智慧种植。依托“黄金天耳”品牌战略,正加快建设产品研发展示中心,并引入VR“云工厂”提升消费体验。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覆盖全国60多个跨境电商产业园、320个“大龙到家”社区门店,产品远销阿联酋、沙特等10多个国家。
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一个新起点。东至县将以金耳基地为样板,持续推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迈进,真正以“小产品”带动“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蜜枣飘香富乡村
■ 马学静 本报记者 陈宗和
又是一年枣子成熟季,又是一年蜜枣飘香时。立秋之后,依然骄阳似火,但广德市邱村镇施村村的上空飘着丝丝香甜的气味,也消解了炎热带来的烦闷心情。眼下正是施村蜜枣制作的忙碌期,邱村镇营盘山农作物家庭农场内灶火正旺,裹满甜香的蜜枣陆续新鲜出炉,让人垂涎欲滴。
施村的蜜枣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已有一百多年。该蜜枣色泽金黄、无焦皮,晶莹透亮。枣面布满糖霜,干燥而互不相粘。刀纹均匀整齐、颗粒大小匀称、糖味纯正甜性足、肉厚,入口松而不僵硬,深得蜜枣食客们的喜爱,因此施村蜜枣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枣”。
走进广德邱村营盘山农作物家庭农场负责人余光胜家里,秋天的第一锅蜜枣正式“开锅”,到处散发着“甜蜜的味道”。划丝工人们动作飞快,不过眨眼工夫,一颗颗青枣就通过划枣机被划上了一道道口子,方便后续糖煮时能够入味。另一边,工人将划丝过的青枣进行清洗并沥干水分。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施村蜜枣加工技艺传承人余光胜正忙着添水、加糖,待白糖融化到一定火候加入青枣,并用锅铲不停翻动正在煮的枣子,通过枣子色泽的变化来判断起锅时间,这些经验之谈早已熟记在余光胜心中。
余光胜介绍:“一颗青枣要经过采枣、选枣、划缝、洗枣、煮枣、养浆、整形、烘干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变成一颗蜜枣,这样吃到嘴里才会有沙沙糯糯的口感,这才是我们施村蜜枣的品质。正因为如此,每年制作蜜枣时,都会吸引大量顾客上门购买。”
小小蜜枣,甜了日子,富了乡亲。余光胜家种植枣树30余亩,该家庭农场年产蜜枣4-5万斤,从采摘到制作,前后得忙上20来天,目前共有10多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每年到这个时节都会到这里工作,一个加工季每位工人能挣两三千元,制枣产业每年能为当地村民带来数十万元的经济收入。
下一步,施村村将以特色资源蜜枣为切入口,进一步扩大青枣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同时提升施村蜜枣知名度,让蜜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甜蜜产业”。施村还将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将蜜枣销往全国各地,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让施村蜜枣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金果果”。
小蜜蜂“酿”出大产业
■ 于智 叶艳 本报记者 吴清华
青山环抱,绿水蜿蜒,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北部的洽舍乡,正悄然谱写着一曲乡村振兴的“蜂”收乐章。近年来,洽舍乡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中蜂特色产业,通过建基地、引工厂、强品牌、促共富,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小蜜蜂”酿造“大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让蜂声成为乡村发展的动人音符,让蜂蜜成为群众增收的“甜蜜源泉”。
建基地扩种群。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洽舍乡立足山区生态优势,高度重视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在张村村打造占地约10亩的中蜂保种基地,在基地内和村庄道路沿线栽种无患子、五倍子、枇杷、柃木等蜜源树种1100余棵,培育适于中华蜜蜂生存与繁殖的生态环境,配置标准化蜂箱、蜂具等,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有效保护和繁育优质中蜂种群623群。
引工厂提品质。整合衔接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40万元,将村集体闲置保鲜库改造成中蜂无菌化生产车间,引进合肥红花蜂业有限公司与村集体合作,成立黄山甜蜜张村蜂产品有限公司。企业投资100余万元优化蜂蜜、蜂王浆生产线,划分六大功能区,构建标准化加工体系,建成年产500吨蜂蜜生产加工乡村工厂,获批食品生产许可证,10月份将正式投产。投产后产值达2000万元,辐射带动全市中蜂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配套拓品牌。结合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以“甜蜜张村”为主题,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建成中蜂科普馆、520甜蜜广场、三木会客厅等公共空间,打造蜜蜂主题节点19余处,为科普研学奠定基础;强村公司成功注册“甜蜜张村”商标,牵头制定《皖南中蜂保种育种基地建设技术规范》,填补区域行业标准空白;定期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开化蜜蜂协会知名专家教授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和育王技术指导。
强联结享共富。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 模式,成立中华土蜂养殖联盟,成员从13户增至30户。甜蜜张村蜂产品有限公司与村经济合作社、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降低经营风险,激发农户发展中蜂养殖积极性,吸引3名脱贫人口就近就业,蜂农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可增加5万元以上。
未来,洽舍乡将继续围绕标准化蜂场建设、蜂产品精深加工、文旅研学线路开发等关键环节发力,让“甜蜜张村”飞得更远,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甜。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