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工人日报》报头题写历史与时代传承(毛主席题报头18)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20:57 1

摘要:在中国新闻史上,《工人日报》的报头题写承载着独特的红色记忆。这份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报名的中央级报纸,自1949年7月15日创刊以来,始终与新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鲜为人知的是,其报头题字背后不仅凝聚着领袖对工人阶级的殷切期望,更折射出时代变迁中的文化自觉与历史

毛主席1964年第二次题“工人日报”

在中国新闻史上,《工人日报》的报头题写承载着独特的红色记忆。这份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报名的中央级报纸,自1949年7月15日创刊以来,始终与新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鲜为人知的是,其报头题字背后不仅凝聚着领袖对工人阶级的殷切期望,更折射出时代变迁中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1949年6月,北平解放初期,中共中央着手调整舆论宣传格局。面对《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大众日报》三报并存的局面,毛泽东提出“只保留一份中央级大报”的原则。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李立三适时建言:“有必要办一份群众报,专门以工人为读者对象,根据工人需求开展宣传教育。”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首肯。由此,《大众日报》转型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工人日报”四个遒劲大字,成为新中国首份全国性工人报刊的鲜明标识。

创刊号发刊词中,这份报纸被赋予多重使命:既要成为“工人阶级的指南针”,也要担当“自我批评的武器”;既要做好“工人群众的喉舌”,也要成为“文化娱乐的俱乐部”。这种定位既延续了延安时期“群众办报”的传统,又开创了新中国工人报刊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新范式。创刊当年,该报即推出《劳动保险条例》解读、马恒昌小组劳动竞赛等深度报道,将政策宣导与工人生活紧密结合。

毛主席1949年题“工人日报”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曾两次为《工人日报》题写报头。在1964年的报头调整中,这位兼具政治家胸怀与书法家造诣的领袖,对十五年前的手迹提出更高要求。当他审视重写稿时,特别对“人”字的书写反复推敲,又重新写一遍,以更饱满的笔触凸显“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既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是对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郑重确认。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工人日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特殊历史时期,这份报纸曾于1967年元旦被迫停刊,直至1978年10月6日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复刊。复刊首日,编辑部收到的三千余封读者来信中,既有老工人抚摸报纸时的热泪,也有青年职工对新时代的期盼。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印证着报纸与读者之间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

七十六载风雨兼程,《工人日报》始终践行“服务三工”(工厂、工会、工人)的办报宗旨。从铅字印刷时代的劳模报道,到媒体融合时代的全平台传播;从1980年代开设“为职工说话办事”专栏,到2010年首创中央媒体《农民工专刊》,其内容形态虽随时代演进,但“为工人阶级鼓与呼”的核心立场始终未变。正如1994年江泽民同志题词所期许的“坚持正确导向,办出鲜明特色”,这份报纸在记录产业变革、维护职工权益、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传媒行业,《工人日报》已构建起报网端微融合发展的新型传播矩阵。但泛黄的创刊号上那个被反复打磨的“人”字,始终是办报人心中的精神坐标。从孟泰、时传祥等老一代劳模,到新时代大国工匠,报纸用七十余年的笔触证明:劳动者的故事永远是最动人的时代篇章。这种坚守与创新,恰如当年毛泽东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的嘱托——“多载生动文字,切忌死板老套”,既要传承红色基因,更需与时俱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方寸报头间跃动的不仅是翰墨书香,更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智慧。当网络空间刷新的不只是新闻时效,更是价值传递的方式,《工人日报》依然以其特有的温度与深度,续写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新篇。这份跨越世纪的坚守,正是中国工人阶级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最佳见证。

来源:视角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