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季节的更迭,秋天以其独特的韵味缓缓而至。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收获的季节却可能伴随着身体上的不适,尤其是心慌胸闷的症状频发。这些不适感的出现,往往与秋季特有的气候变化、人体生理调节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转自: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随着季节的更迭,秋天以其独特的韵味缓缓而至。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收获的季节却可能伴随着身体上的不适,尤其是心慌胸闷的症状频发。这些不适感的出现,往往与秋季特有的气候变化、人体生理调节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专门请来治未病科的许世英大夫,为大家分享秋季易发心慌胸闷的几大原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与缓解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季节性困扰。
1
气候变化与温差增大
秋季,是气温由暖转凉的过渡时期,早晚温差大,空气湿度相对较低,这种变化对人体循环系统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当人体暴露在忽冷忽热的环境中时,血管会随之扩张或收缩,以调节体温,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人群而言,更易引发心慌胸闷的感觉。
应对策略
①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早晚外出时,避免受凉。
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加湿器调节室内湿度,避免过于干燥。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适应能力。
2
秋季过敏与呼吸道疾病
秋季是过敏性疾病高发季节,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增多,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呼吸顺畅,还可能因呼吸受阻而间接导致心慌胸闷的感觉。同时,长期咳嗽、喘息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不适感。
应对策略
①了解自身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如外出时佩戴口罩,定期清洁家居环境。
②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过敏及呼吸道疾病,控制病情发展。
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增强身体免疫力
3
情绪波动与心理压力
秋季万物凋零,景色萧瑟,容易引发人的感伤情绪,即所谓的“悲秋”情怀。部分人群还可能患上季节性情感障碍(SAD),表现为随着季节变化(特别是秋季)而出现的情绪低落、活力减退等症状。
应对策略
①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分享心情,减轻心理压力。
②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深呼吸等,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③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4
饮食习惯与营养失衡
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营养失衡也可能成为心慌胸闷的诱因。如过量摄入高脂、高糖食物,缺乏膳食纤维和水分,不仅影响消化系统健康,还可能因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而影响心脏供血,导致心慌胸闷。
应对策略
①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②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控制总热量,避免肥胖。
③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蛋、奶及豆制品,维持心脏健康。
④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促进血液循环。
5
缺乏运动与久坐不动
秋季天气凉爽,人们往往更愿意待在室内,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长期久坐不动,不仅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还可能因血液循环减慢而影响心脏功能,引发心慌胸闷。
应对策略
①利用秋季凉爽的天气,多进行户外活动,享受自然的同时锻炼身体,可结合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重要的是坚持。
②避免长时间久坐,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
6
慢性疾病的影响
对于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秋季的心慌胸闷症状可能更加明显。这些疾病本身就对心脏造成负担,而秋季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因素又可能加剧病情,导致症状频发。
应对策略
①严格遵医嘱治疗慢性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②加强日常管理,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减少疾病发作风险。
秋季心慌胸闷虽常见,但通过合理的预防与应对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减轻甚至避免这一困扰。关注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心态,注重营养均衡与适量运动,都是维护心脏健康、预防心慌胸闷的有效手段。
同时,对于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而言,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就医,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美丽的秋季里,享受健康与宁静。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