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尚停帖》是王羲之的一件草书作品,收录于《淳化阁帖》、《大观帖》和《宝晋斋帖》等多种法帖中。该帖内容为一封问候友人的短札。
文◎赵磊
《尚停帖》是王羲之的一件草书作品,收录于《淳化阁帖》、《大观帖》和《宝晋斋帖》等多种法帖中。该帖内容为一封问候友人的短札。
黄伯思等人认为可能是后人仿作,但它仍然被认为是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思想变革的阶段。长期的社会混乱促使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反思,儒家、道家、佛家和玄学思想广泛传播。
文人思想活力被激发,个体意识逐步觉醒。这种解放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对自由、潇洒个性化风格的追求。
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转变:从注重实用功能转向强调个性表达和审美价值。王羲之正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的书风体现了魏晋时期“神韵”的审美理想。
《尚停帖》创作于这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其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追求。
《尚停帖》内容为是一封问候友人健康的书信,表达了对友人病情的关切和不能相见的遗憾。文中提到天气转热,担心对方能否顺利度过夏季,情感真挚动人。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风尚。他的真草行书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体现了自由、洒脱的精神,表达了主体意识的觉醒。
笔势方面,王羲之重视“势”的表现。唐代以前书家论书多重“势”,如蔡邕有《九势》,卫恒有《四体书势》。《尚停帖》中的笔势运动连贯,产生无穷变化,第一个字的“势”决定了整幅作品的笔势。
结体方面,王羲之书法突破了汉代隶书的扁平结构,确立了纵势为主的楷书结字法则。他采用“斜画紧结”技法,增强动态平衡感。《尚停帖》中的字态各异,大小长短不一,顺应每个字的自然形态。
章法方面,王羲之创立了“行气贯通”的体系。作品中的字组间存在“笔断意连”的处理方式。《尚停帖》虽然每字独立,但气势连贯,前后呼应,形成统一整体。
【释文】
云足下尚停数日,半百余里瞻望,不得一见卿,此何可言。足下疾苦,晴便大热。如恒中至不易,可得过夏不?甚忧卿,还具示问。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