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市政府新闻办推出“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现十六个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今天(9月10日)上午举行该系列第三场发布会,围绕“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动普陀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市政府新闻办推出“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现十六个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今天(9月10日)上午举行该系列第三场发布会,围绕“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动普陀高质量发展”主题,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介绍普陀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赵亮,区发改委主任吴新华,区商务委主任李银,区规划资源局局长陈芦,区生态环境局局长何春茜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动普陀高质量发展!看普陀“十四五”如何“出新出彩”→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A5NzYyMA==&mid=2655355881&idx=1&sn=7d0c497f2f1ae96df97a384ac6ef8a38&scene=21&poc_token=HBd2wWijUSqpjaK5qKPhOerkjYK_4KmF9MYneWDF
——热点问答——
做深供需对接的“引力场”,做强科技赋能的“智汇源”,做优产业培育的“孵化器”,做实全面合作的“服务中心”
Q 人民日报:刚刚多次提到普陀正在积极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在这条产业创新带上,作为上海“西大堂”的普陀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在推进区域协同过程中,普陀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特别是“十五五”期间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A 胡广杰:今年以来,普陀区把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思考,放到上海建设“五个中心”中谋划,在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做深供需对接的“引力场”。会同沿沪宁8个城市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汇集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0项,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4项,跨区域合作195项。今年7月,“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开始运行,华东电力设计院的储运控制软件等28个技术创新需求被揭榜,技术交易额实现800多万元。
二是做强科技赋能的“智汇源”。组建74名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沿沪宁科创企业技术交流、联合攻关、当好“科技红娘”。建立“百大平台”联盟,形成173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清单,为科创企业提供实惠、专业的仪器共享服务。
三是做优产业培育的“孵化器”。强化企业研发转化要素支撑,实施初创型科技企业“种子计划”,出台人才安居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举办沿沪宁创新创业邀请赛、产业对话论坛,加速项目落地。
四是做实全面合作的“服务中心”。发挥联通沿沪宁、辐射长三角的节点作用,对内服务上海15个兄弟区,对外服务沿沪宁,通过普陀北上、江苏沪宁沿线八市南下,让高铁线成为创新线、合作线,让高速路成为协同路、联动路。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巩固现有合作成果,加强长远谋划布局,在五个方面持续用力。一是聚焦产业“一幅图”,深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图谱,打造一批“链式联盟”,如上海化工院将发挥同位素研发优势,通过建设同位素技术创新中心,联动苏州、南京、常州等城市打造产业集群,共同突破“卡脖子”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同位素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
二是聚焦创新“一条链”,完善“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搭台”的“揭榜挂帅”机制,深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加强科研设施和技术服务平台共享,打造智力资源的集聚地和创新思想的策源地。
三是聚焦要素“一张网”,以沿沪宁产业基金矩阵为切入点,引导沿沪宁城市的政府资本和产业资本在资金端与项目端共同参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资本链接撬动资源链接、价值链接,推动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在城市间高效流动。
四是聚焦服务“一站式”,打造面向沿沪宁、服务长三角的高能级、专业化的“一站式”实体化服务中心,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对接平台、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企业出海服务平台,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赋能加油。
五是聚焦市场“一盘棋”,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政策协同、市场准入、数据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更好打破区域间、部门间壁垒。以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为引领,推动沪宁沿线城市活动共办、品牌共建、成果共享,联手推出更多如“沿着沪宁去旅行”“坐着高铁游中国”等特色品牌。
以美丽普陀建设为主线,聚焦污染防治攻坚,紧盯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生态基底守护城市本底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普陀作为中心城区,这些年在大力推进产业和民生设施建设,在这个同时,如何保障生态空间的拓展,并且能够提升生态的品质?
A 何春茜:“十四五”期间,我们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业单”可以概括为:以美丽普陀建设为主线,聚焦污染防治攻坚,紧盯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生态基底守护城市本底。在生态赋能城区发展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做法。
第一,生态优先,厚植绿美发展底色。“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治污,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向好。在大气环境领域,建成中心城区首个光化学组分自动监测站,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精细化管理试点。大家能切实感受到,这些年蓝天白云渐成常态。2024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从2020年的3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28微克/立方米。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加强河湖水系治理,提前完成全区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主要河道断面优Ⅲ(达到或优于)水体比例,已经连续三年达到100%。我们持续推进“绿脉”专项提升行动,全区绿地总量152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04平方米。
第二,生态引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树立绿色转型样板。例如,普陀区首个“近零碳公园”李子园公园,以及上海单体面积最大的近零碳建筑——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全面建成使用。又如,真如副中心成功获评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三星级试点,树立了区域转型发展新标杆。二是推动全民低碳实践。目前,碳普惠应用场景正加快落地,大型赛事活动碳中和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在外环启动林公园,新建碳汇林,建成全区首个生态损害赔偿基地,搭建起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重要平台。
第三,生态惠民,扩容提质生态空间。构建水绿交融的宜居环境。曹杨环浜入选全市首批“水美社区”,南北厅河建成示范美丽幸福河湖。去年以来,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累计记录到各类物种1000余种。尤其是,在桃浦中央公园,发现了2种上海市新纪录物种(红蒴真藓、蕊形真藓),显示了这一地区持续向好的生态。万物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今年,我们还在“泰山人民坊”打造了普陀区首个“社区生境花园”,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邻里互动为一体,共建共享、共生共荣,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绿色会客厅”。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锚定美丽普陀建设目标,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再提速、环境质量再提升、生态屏障再提质,持续用生态治理的“绣花功夫”,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答卷。
传统产业聚焦“升级焕新”,新兴产业聚焦“发展壮大”,未来产业聚焦“孵化培育”
Q 新华社:普陀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有过“阵痛”。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普陀如何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接下来还有哪些举措?
A 赵亮:产业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十四五”以来,普陀区的四大重点产业顺利实现了倍增计划,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大家都知道,不存在落后的产业,只存在落后的技术。所以在产业发展中,我们始终聚焦因地制宜、比较优势和科技创新,立足自身条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传统产业聚焦“升级焕新”。商贸业是普陀的传统优势产业,去年全区商品销售总额超2万亿,稳居全市第二。贸易方面,我们聚焦数字化转型,充分用好市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促进大宗贸易提质增效,今年1-7月,区内有色金属重点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4.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宗贸易的核心是增信,我们正加快引导企业数据上链,充分用好区块链技术,优化仓单管理,力争做到交易和物流可信、可感、可及,让质押融资、交易放款更加安全、更加有保障。商业方面,聚焦新型消费,不断拓展银发经济、悦己经济、国货潮品,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一大批新消费企业已在普陀加速涌现、集聚成势。
二是新兴产业聚焦“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是普陀的支柱产业,今年1-7月,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29.6%,增速位居全市前列。结合普陀实际,我们进一步细分颗粒度,形成数字生活、智慧健康、数字广告、科技服务、科技金融五大细分赛道。在赛道深耕中,产业生态社区始终是我们最关心和关注的重中之重。比如,在数字广告领域,我们建成了中心城区首个数字广告产业园,园区有基地、有基金、有政策,有上海市广告协会等平台,也引进了上海交大文创学院等智库。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园区集聚了创意生产、数据分析、广告投放等1000余家全链条企业,既有大象起舞,更多的是蚂蚁雄兵,真正让数广园区成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社区。
三是未来产业聚焦“孵化培育”。我们充分发挥普陀大院大所多的优势,支持他们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成为各自领域的“链主”企业。区里配套成立专项基金和服务专班,力争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比如,在新材料领域,近期,我们和上海化工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梳理了12个面向前沿科技、未来产业的重点项目,当前正在进一步开展产品概念和商业化论证,推动成果尽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空间集聚有利于产业生态的活跃和壮大,我们结合普陀“一带一心一城”的定位,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苏河水岸经济带重点发展科技金融产业,真如副中心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桃浦智创城重点推动科创和产业融合发展,发展都市新型工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和企业家,也诚挚邀请各位企业家多到普陀走一走、看一看,与普陀同成长、共发展。
深耕“半马苏河”品牌建设,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Q 解放日报:近年来,普陀区在持续促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打响“半马苏河”的文旅品牌,能否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接下来有没有可能再推出更多有分量的、更具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A 吴新华: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明。普陀区坐拥21公里苏州河岸线,恰为半程马拉松的距离,我们称之为“半马苏河”。“十四五”以来,依托全市“一江一河”战略,我们深耕“半马苏河”品牌建设,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品牌活动多元丰富,通过举办“半马苏河”文化旅游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未来影院”等文旅活动、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半马苏河”上海赛艇城市精英赛等赛事活动,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文体旅品牌活动矩阵,塑造了被市民广泛认可的滨水休闲品质活力区形象。
二是游览体验全面升级,自2022年9月苏州河游船开通以来,普陀区已建成5座码头,数量居全市之首,四成苏州河游客从普陀乘船出发。今年以来,苏州河游船推出赏樱、餐饮、宠物友好等多款特色航线,节假日期间热门航线票常常“秒光”,上座率达95%以上。
三是消费活力有效激发,通过票根联动推出沿河“景点+景点”“景点+商业”“活动+商业”等多种消费组合包,打造多元互融的消费新体验。结合龙舟赛事在梦清园-天安千树段打造“龙舟上河图”主题市集,为国内外市民游客提供了传统与潮流融合的消费文旅盛宴。
四是会展能级不断提升,原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已更名为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近年先后举办上海国际广告节、上海国际MCN大会、绿色金融论坛、中国光电材料大会等高能级展会,年参展企业约5000家,观众达到近45万人次。
未来五年,普陀区将持续发力建设“半马苏河”文旅品牌,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半马苏河”品牌塑造。分级分类提升水岸文旅商体展要素品质,拓展品牌版图,打造“周周有活动”“季度有赛事”的节庆赛事矩阵,建设世界级滨水活力秀带。
二是实施“缤纷水岸”系列行动。优化文旅游线设计,打造红色文化、工业遗存等主题文旅线路;提升沿岸街区风貌,引入文创、咖啡等多元消费场景;开展全龄友好、人宠友好试点,促进商业与文体融合升级。
三是推动“三长板块”分段发力。长寿板块将聚焦文商旅资源联动,通过沪西工人文化宫、上海造币厂等重点单元更新,打造以长寿湾为代表的高等级滨水示范节点;长风板块将重点补充沿河商业,构建具有亲子消费、水上运动等特色的滨河消费集聚区;长征板块将增补沿岸特色设施,开展水岸骑行路线优化,打造“水岸悠骑”休闲品牌。
未来“半马苏河”将持续焕发活力,成为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市民休闲健身、怡然自乐的理想水岸。
以“多层次、多心化”商业发展格局,引领商圈高质量发展;发挥“老牌核心区”优势,打造有色金属集聚区
Q 上海电视台:普陀的环球港和环宇城两大商场在上海各类商圈榜单上一直位居前列,请问普陀区在提升商圈品质,激发消费活力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另外,近年来普陀区大宗贸易规模跻身全市前列,都有哪些好的做法?
A 李银:商贸普陀一直以来都是普陀区的定位和优势。在“十四五”期间,已基本形成以中环、真如两大市级商圈为引领,长风、长寿等区级商圈为支撑,环球港、环宇城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心化”普陀商圈布局。同时,我们通过城市微更新不断提升商圈品质,成功打造了鸿寿坊、统益里等兼具历史风貌与现代商业气息的网红打卡地;还推行了以“泰山人民坊”为代表的社区商业改造,在全市率先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把海派烟火气的商业服务送到市民家门口。
为持续注入商圈活力,我们发展首店经济,鼓励商圈引进具有新鲜感的品牌,去年以来超150家高能级首店落户。我们升级夜间经济,引导环球港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夜间免费停车等措施,成为“精彩夜上海”五大夜生活好去处之一。我们推行外摆经济,以环宇城为圈心,举办各类主题市集,带动真如商圈客流量快速增长,成为上半年上海零售额增速最快的商圈之一。我们打造“银发+”“亲子+”等消费场景,推动环宇城获评全市首个“长者友好商城”;长风大悦城链接长风海洋世界等资源,打造少儿主题商圈。
大宗贸易既是我区“十四五”期间商贸转型升级的核心,也是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实践。从发展基础来看,普陀区是上海大宗贸易的“老牌核心区”,自90年代起,中山北路普陀段发展为生产资料交易一条街,经过三十多年沉淀,目前形成了有色金属现货贸易集聚的格局。2023年,在市商务委指导下,普陀区启动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建设;2024年,市政府正式发文支持普陀打造有色金属集聚区。
当前,普陀区正围绕“提升集聚区能级、做强大宗贸易全品类、做实贸易中心承载地”的目标,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央地协同,主动对接大宗商品领域央国企,壮大全品类贸易集群;二是建强数智底座,推动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数字化升级;三是畅通金融链路,联合金融机构研发多品类动产质押产品及中小企业专项融资产品。“十四五”期间,推进成效显著,目前普陀区大宗贸易规模已占全市1/6,其中有色金属类占比更是高达1/3。“十五五”期间,普陀区将积极对标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资料大宗贸易集聚区。
Q 新民晚报:刚才发布中提到了普陀实施一系列“美丽家园”和城市更新项目,在“十四五”期间,请问在提升人居品质生活、公共空间设施方面取得哪些成效,以及在“十五五”期间有哪些具体举措?
A 陈芦:城市更新是民心工程、发展工程。我们坚持通过城市更新不断优化规划布局、破解发展瓶颈和提升人居环境。“十四五”以来,形成了红旗村、鸿寿坊、英雄金笔厂、曹杨新村等一批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在综合区域整体焕新方面,真如副中心已成为上海协同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新高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真如翠谷”,作为全市首个以“TOD+EOD”为双擎驱动的车辆基地上盖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一期、二期土地出让,正在全力打造充满精致烟火气息的全龄友好社区和健康活力家园。“真如之心”,作为真如副中心核心区“最后一块拼图”,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铜川水产市场,已完成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即将落位商业办公、高端酒店、文化创新、高端居住等新业态,成为充满活力、集聚魅力、互联互通、生态宜居的新城市核心。
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方面,“十四五”期间已释放住宅、商办等经营性地块共49幅、约132公顷;释放公益性地块134幅、约145公顷。一方面,扎实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全面完成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成功创造“上海红旗模式”,曾经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城中村”——“红旗村”,已蝶变为“真如境”,建成真如环宇城、山姆会员店、中海中心等高品质载体,形成多种业态、近百万平方米综合体,化身城区发展“天际线”。另一方面,积极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建成“泰山人民坊”、1690党群服务中心等示范项目,曹杨街道试点全市首个“美好生活掌中宝”应用场景,构建多元融合、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公共空间设施优化方面,一是全面完成苏州河21公里贯通,打通19处断点,形成“半马苏河”公园、天安千树、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创享塔等活力空间。二是持续提升桃浦智创城综合功能,建成桃浦中央公园、李子园公园、春光公园等标志性绿地,配套上海国金体育中心、上外附属桃李未来实验学校等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高品质打造智创TOP产城综合体及住宅社区。三是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新建道路39.6公里,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93.8公里,新增河湖水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排水管道三、四级结构性缺陷修复18.7公里,完成燃气老化管道改造334.4公里。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聚焦提品质,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城市更新,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
来源:上海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