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心生万物生,心灭万物灭,六祖慧能的风幡真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20:53 3

摘要:在一个风急月暗的夜里,他们闯入寺中,直扑慧能居处——所幸大师开悟之后,心明如镜,早已察觉异动,提前隐入后山密林深处。

慧能翻越连绵险峻的大庾岭,终于回到了岭南曹溪。

曹侯村的乡人听说他得五祖衣钵归来,如同迎接凯旋的英雄。

众人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将慧能迎入宝林寺,恳请他说法传禅。

然而仅过了九个月,一群心怀不轨、妄想争夺衣钵之人探得他的行踪。

在一个风急月暗的夜里,他们闯入寺中,直扑慧能居处——所幸大师开悟之后,心明如镜,早已察觉异动,提前隐入后山密林深处。

那伙人竟丧心病狂,放火烧山,企图逼他现身的烈焰愈烧愈近,浓烟滚滚,慧能却从容不迫,走入两石之间的缝隙,结跏趺坐,入甚深禅定。

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他的身体竟渐渐隐入石中。

传说禅宗初祖大迦叶也曾以禅定之力隐入鸡足山,静待弥勒降世。至今曹溪山中仍留有当年慧能坐禅的痕迹,衣纹依稀可辨,人称“避难石”。

为避名利之徒追杀,慧能不得不继续南行,至广东四会、怀集一带深山隐居十五载。这十五年,是他实修心法、淬炼佛性的关键岁月。四会与怀集,可谓慧能成道之地。

岭南春早。远处村落迎新岁的爆竹声催开了山间野梅,一片春意洒落荒野。六祖自觉出世因缘已至,便沐早春朝阳步出深山,行至南海。

南海乃岭南繁华之都,名士商贾云集。昔日达摩祖师渡海东来,正是由此踏入中土,播下禅种;而今他的法脉继承者慧能,亦将在此广开法筵,传心印之灯,令禅——这人类智慧明珠,愈发熠熠生辉,光照至今。

是巧合,还是宿缘?

这一天,是唐高宗上元三年正月初八。

慧能望见法性寺(今光孝寺)幡旗高悬,迎风舒卷,心中欣然。他知道,寺院升幡,即代表有重大法事,若单悬幡旗,则必有高僧讲经。

随人流缓步走入这座南国名刹,寺中戒坛尤为著名。

僧间早有传说:南北朝时,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罗建此坛时曾预言:二百五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八十年后,又有梵僧携菩提树苗植于坛侧,立碑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大法,广度众生。

如今戒坛犹庄严如初,菩提已枝繁叶茂。它们是否一直在静待那位菩萨的到来?慧能唇边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大殿之内,四众弟子静坐蒲团,等待印宗法师开讲《涅槃经》。殿外幡旗随风舞动,在春光中流光溢彩。许多人不禁侧目观赏。一青年僧人忘情吟道:“春风吹得幢幡动,赤橙尽染艳阳天……”

一旁老僧斥道:“年轻人莫要心随境转!终日吟诗,却不识禅机。何劳风动?是幡自己在动。”

青年一怔:“幡自会动?”

“正因悬于高处,便有动之可能。”

恰此时风歇,幡垂静寂。青年急忙指向幡旗:“看,不动了!无风即静,可见确是风动。”

老僧慢悠悠反问:“照你说,动性在风不在幡?那我问你,刚才那阵风,可也曾吹过白云山?”

“理应吹到。”

“那白云山可曾如这幡旗摇摆不停?”

青年顿时语塞,面红耳赤却心有不甘。正尴尬时,大殿东南角传来平和而清晰的声音:“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的心在动。”

一语既出,满座皆惊。众人纷纷回首望去。

一直闭目聆听的印宗法师蓦然睁眼,目光迅速捕捉到那位衣衫朴素、年约四十的说话者。印宗曾亲谒五祖弘忍,道眼明澈,单凭这一句,便知此人绝非寻常。

所谓风动幡动,实是心境关系的映照。风是外境,幡是客尘。佛法讲缘起,宇宙万有皆因缘和合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譬如风与幡,缺一便无“风幡动”之相。

幡不悬起,风再大亦不能吹;幡虽悬而风不至,同样不见动静。

为何说“心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是非……一切对立,无不是人依自我偏好、利害分别而生。一切纷争烦恼,皆由取舍执著而起。本来无事,庸人自扰。

慧能曾说,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无非心念起伏。

此刻印宗法师的心也在动——他早闻禅宗衣钵南来,莫非眼前此人正是五代祖师嫡传?

于是他离座上前,合十相问——

果然,六祖出世了!

其时慧能尚是在家身份。印宗便亲自为他剃度,于二百五十年前求那跋陀罗所建戒坛上,落发出家。依礼印宗为慧能剃度师,然待慧能正式受戒后,印宗毅然以弟子身份反向慧能执礼,以师事之。

佛法之中无贵贱,唯以得道为尊;禅门一向平等,只以悟者为师。

六祖慧能于那株菩提树下开演顿教法门,普利群生。一年后,应韶州百姓恳请,重返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自此,曹溪成为天下禅宗之源。直至今日,四海禅子,莫非六祖儿孙。

来源:职场槽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