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金朝时期(95—3)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9:43 1

摘要:金朝(公元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1234年宋蒙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亡。凡十帝一百二十年。

【历史小知识】金朝(公元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1234年宋蒙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亡。凡十帝一百二十年。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李杲《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本期介绍李杲《东垣试效方》、《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东垣试效方》

(九十五)金朝时期(公元1115—1234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5、《东垣试效方》内容简介
《东垣试效方》是金元时期医学家李杲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弟子罗天益整理汇编成书,于公元1266年刊行。全书共9卷,分24门,涵盖内、外、妇、儿、五官及传染病等各科。该书以脾胃学说为核心,系统总结了李杲在内、外、妇、儿、五官及传染病等领域的诊疗经验,对中医脾胃学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主要内容:

卷一:为药象门,阐释药物性味、升降浮沉理论,强调用药法度。

卷二:为心下痞门、中满腹胀门、五积门、心胃及腹中诸痛门;

卷三:为呕吐哕门、衄吐呕唾血门、消渴门、疮疡门;

卷四:为妇人门、小儿门;

卷五:为头痛门、眼门、鼻门;

卷六:为牙齿门、腰痛门;

卷七:为大便结燥门、痔漏门、泻痢肠澼门;

卷八:为小便淋闭门、阴痿阴汗及臊臭门;

卷九:为杂方门。

以上每门先论病源、治法,其后附有各类方剂,收录了240余首方剂,如普济消毒饮、益气聪明汤等名方。

本书既有理论阐发,又有经验方药,且载有20余则病案,较全面地反映了李杲的理法及治验。

6、《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内容简介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通常简称《药性赋》或《珍珠囊药性赋》。又名《雷公炮制药性赋》或《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是中医古籍中一部以歌赋形式总结药物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的重要药性学著作,为金元时期医学家李杲在师傅张元素的《珍珠囊》基础上增补而成。(编者注:也有传说是李杲的师傅张元素或李杲的弟子王好古所著)。该书语言精炼,内容简明实用,以韵文形式编写,朗朗上口,便于初学者背诵。是古代中医入门必读的经典之一。全书共四卷:

卷一:为总赋,包括寒性赋、热性赋、温性赋、平性赋、用药发明、标本论、用药法、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五脏所欲、五脏所苦、五气凑五脏例、五行五色五味走五脏主禁例、手足三阳表里引经主治例、诸药泻诸经之火邪、诸药相反例、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六陈歌、五脏补泻主治例、用药凡例等二十一篇。

卷二:为主治指掌与用药须知二部分。卷二上半部分详述了90种常用药的药性及主治和特点。卷二下半部分阐述了用药法象、四时用药法、用药丸散、药本五味歌、炮制药歌计六首、妊娠服药禁歌等篇章。

卷三和卷四:为分类药性歌赋,按自然属性分玉石、草木上、中、下和木部、人部、禽兽部、虫鱼部、果品部、米谷部、蔬菜部等七部410种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编成歌赋,便于习诵。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作为古代中医药启蒙教材,与《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并称为“中医入门三部书”。

【作者李 杲简介】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出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公元1251年,享年71岁。金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师从金代名医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重要传承人。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读书特别是古代医书,他出生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也崇文好读。李杲早年学习过儒家经典,曾师从名儒王从之、冯叔献等,为其奠定了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李杲二十岁时,母亲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不惜离乡四百多里,拜当时的名医张元素为师。凭着李杲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尽得师傅张元素的真传,名声还一度超出张元素,成为金代的著名医学家。李杲医术高超且医德高尚,常免费救治贫苦患者。据史料记载,他在汴梁(今开封)行医期间,治愈瘟疫患者无数,声名远播,被当时人称为“国医”。

李杲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他认为脾胃属中央土,化生精气血津液以滋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受损,则元气不足,百病丛生。针对这一情况,他创立了“益气升阳”法,用甘温除热和补中益气汤以补益脾胃,升发阳气,清退虚热;他构建了“四时五脏用药模式”

即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及气味厚薄,结合四时五行理论,将药物与五脏对应,形成系统的用药模式。例如:

春(肝):用味薄、阴中之阳药(如防风、升麻)以祛风升肝气。

夏(心):用气厚、阳中之阳药(如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秋(肺):用气薄、阳中之阴药(如茯苓、泽泻)以利湿降肺气。

冬(肾):用味厚、阴中之阴药(如大黄、黄连)以清降火热。
李杲晚年致力于整理医案与医学理论,将其毕生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弟子罗天益、王好古等。弟子罗天益继承其学术,并整理编撰了《东垣试效方》,进一步传播李杲补土派理念。李杲一生以救治苍生为己任,其学术思想融合儒家“重土德”哲学与医学实践,开创了中医脾胃理论的新纪元,被世人誉为“补土圣手”。

他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

来源:福建桃花岛陈药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