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年来,王启鸣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带来希望,并在难治的肺癌领域创下了很多纪录:完成世界首例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分子靶向辅助治疗;治疗河南省年龄最大的肺癌患者,治愈河南省有记录的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
3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表彰名单。
其中,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王启鸣教授,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仁心仁术 照亮抗癌之路
他以精湛医术挽救无数危重病患,用科研创新推动肺癌诊疗发展,凭赤子情怀深耕基层医疗建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的使命担当;
他始终在临床救治与科研攻关的双重战场上书写着生命奇迹,不断突破医学禁区,以个性化治疗不断创造生命奇迹;
他领衔制定全省肺癌诊疗规范,将复杂指南转化为基层医生“口袋书”;主持200余项国际临床研究,推动肺癌精准治疗迈入新纪元——他就是王启鸣。
专注肺癌领域,临床技术走在前沿
30年来,王启鸣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带来希望,并在难治的肺癌领域创下了很多纪录:完成世界首例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分子靶向辅助治疗;治疗河南省年龄最大的肺癌患者,治愈河南省有记录的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
2013年,他接诊了河南省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年仅10岁的小树苗(化名)。小树苗被确诊为罕见的黏液表皮样肺癌,治疗手段极其有限,治疗难度极大。面对这一罕见病例,面对绝望的父母,王启鸣没有退缩,他查阅大量文献,最终为小树苗制定了靶向治疗方案,经过精心治疗,小树苗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最终通过手术彻底康复。
王启鸣还救治了河南省年龄最大的肺癌患者——101岁的马老太太。马老太太被确诊为恶性程度极高的小细胞肺癌,肿瘤已长至拳头大小,被当地医院宣判“死刑”。家属满怀希望找到了王启鸣,面对如此高龄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难治患者,王启鸣再次迎难而上,胆大心细,制定了适合老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经过三周治疗,老人肺部的肿瘤缩小了三分之二,胸闷症状完全消失,百岁老人重获新生。
2024年肺癌研究领域全国医院及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河南省肿瘤医院位列第28,王启鸣连续四年排名河南第一。
王启鸣当选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科研攻关,推动肺癌诊疗规范化
王启鸣不仅是临床一线的“战斗者”,更是科研领域的“开拓者”。他牵头成立了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难治性肺癌分子机制的研究。他创新性地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肺癌诊疗,将患者分为“有靶无药”“无靶有药”“无靶无药”三种类型,实施精准治疗。
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在世界肺癌大会、欧洲肺癌大会等国际会议上发表,推动了肺癌诊疗技术的进步。
王启鸣在第四届欧洲肺癌大会发出“河南好声音”
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其他省部级课题达32项,获得包括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内的等16项省部级奖项。他的团队研究成果改写了“中国CSCO原发性肺癌指南”等多项国家指南,参与编写肿瘤学专著5部,参编指南和专家共识16部,主持制定行业质量标准1部,为肺癌诊疗规范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进临床试验,让更多患者获益
王启鸣深知,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是提升肺癌诊疗水平的关键。他常说:“新药就是生命的希望,临床试验点亮患者希望之光。”他带领团队主持和完成了200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积极推动新药在肺癌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改写了肺癌治疗指南。
今年53岁的刘女士来自河南农村,丈夫多年前因肝癌去世后,她独自将3个子女抚养成人。但不幸的是,2019年初,刘女士因为咳嗽带血,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肺癌。因为病情严重且复杂,刘女士找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团队,参加了一线临床试验;两年后,病情发生新的变化,刘女士又接受了二线临床试验。目前刘女士状态稳定,在家只需要按要求服药,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已高质量生存5年。
为表达感谢,患者用心为王启鸣定制手工人像公仔
“每名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我想尽力帮助他们走向柳暗花明。”王启鸣团队在肺癌领域有大量的临床研究项目,所以在他负责的病区,有将近一半的患者,都在接受临床试验。“通过参加临床试验,患者可以用到非常前沿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启鸣说。
肺癌脑膜转移具有诊断难、治疗难、评估难的特点,医疗界长期以来对此束手无策。然而,王启鸣秉承“治病救人,解除病痛”的信念,迎难而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联合全国多个专家,最终设计了一套“高剂量靶向治疗+脑内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组合拳”疗法,解决了脑膜转移患者“无药可用”的治疗困境,将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从不足一个月延长至1年,部分患者甚至生存了4-5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该团队目前已经救治了300多例脑膜转移的患者,为了挽救更多的患者,他发起了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继续深度探索救治良方。
技术服务人民,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作为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肺癌方面的首席专家,王启鸣非常重视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他认为,大医院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只有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水平提升,才能更好地实现技术服务人民。
近年来,肺癌治疗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为了让基层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简单、实用、专业的诊疗规范作为参考,王启鸣带领团队以国内外权威指南为基础,重点关注患者治疗前的诊断及分期,对不同分期、不同诊断的患者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推荐,并且以醒目颜色为标记,结合各大权威指南、各级临床医生实践经验,以国家医保和省内医保相关政策为参考,制定了全省肺癌诊疗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并设计成了口袋书的形式,内容简洁明了,特别适合基层医生随身携带,推动了肺癌诊疗规范化在全省范围内的落地实施。
王启鸣团队还坚持每年举办“肺癌培训班”,一方面把各个县市级医院的中青年骨干专家“请上来”集中培训,另一方面,每年带领名医名家通过“传帮带·强基层”等志愿服务活动“走下去”,送医下乡,通过现场查房、示范带教、病历研讨等多种形式推动河南省肺癌的同质化、规范化治疗。
技高更重德,术精更守仁
王启鸣不仅医术精湛,更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同行的尊敬。他曾在艾滋病高发区驻村工作1年半,成功救治340余名患者,无一例因艾滋病复发死亡。
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作为医疗组组长驰援安阳,制定了包括90岁老人和3个月婴儿在内的60多名确诊及疑似患者的治疗方案,确保了安阳地区无一例死亡病例。
“深夜远程视频”指导救治危重患者
他经常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患者,甚至在凌晨3点接听患者的“求救”电话。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培训课件,帮助全省肿瘤医生提升在疫情期间管理恶性肿瘤患者的能力。
王启鸣常说:“医学不是万能的,但爱心可以穿越伤痛。”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将继续瞄准国际肺癌防治研究最前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为人民健康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王启鸣 教授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部、卫健委)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博士后,美国埃默里大学客座教授,美国AACR会员,IASLC会员。中原名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
主要从事难治复治性肺癌分子机制研究,聚焦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癌等难治性肺癌,构建起集检测、诊断、治疗及克服耐药、推广于一体的难治性肺癌诊治新体系,创新性完成世界首例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分子靶向辅助治疗、首次发现全球第一例携带EGFR基因19号外显子倒装突变肺腺癌案例。
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恶性间皮瘤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医学分会主委,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主委。担任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个体化治疗培育基地主任,河南省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难治性肺癌药物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肺癌靶向治疗耐药及逆转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难治性肺癌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JCO-肺癌专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Cancer》《Annuals of Oncology》等30余部SCi期刊编委或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1项,其他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9项,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论文300篇(其中SCi收录140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000,发明专利4件,高被引论文3篇。牵头或参与编写专家共识16部、制定行业质量标准1部。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