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gA肾病(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从无症状血尿到快速进展的肾小球肾炎,异质性显著。现有针对IgA肾病的治疗方案有限,仅保守治疗不足以阻止疾病进展。且目前的免疫抑制疗法也不理想,约20%-40%患者在确诊后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
IgA肾病(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从无症状血尿到快速进展的肾小球肾炎,异质性显著。现有针对IgA肾病的治疗方案有限,仅保守治疗不足以阻止疾病进展。且目前的免疫抑制疗法也不理想,约20%-40%患者在确诊后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多项研究证实,替代途径/凝集素途径在驱动IgA沉积后的肾小球炎症和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基于此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组织了一次争议会议,讨论了补体失调在各种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并强调了验证补体激活程度与IgAN肾脏损伤和疾病进展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的重要性。尽管组织学上补体沉积的证据已被充分记录,但关于C3沉积强度与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数据仍然有限。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旨在评估基线肾活检补体C3沉积强度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研究队列构建严格遵循牛津分型病理诊断标准,所有活检标本经病理学家与肾病学家进行分析。免疫荧光检测中C3沉积强度由一位资深病理学家基于标准化光密度阈值进行半定量分级(1+:轻度;2+:中度;3+:高度),且该专家对光学显微镜结果不知情。从开始活检到启动肾脏替代治疗(RRT)、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日期,对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86例原发性IgAN患者,其中78例因失访(n=62)、基线数据缺失(n=12)、继发性IgAN(n=3)、活检时接受免疫抑制治疗(n=1)被排除。最终108例患者纳入分析队列,其中103例(95%)在免疫荧光检测中存在C3沉积,依据沉积强度分为轻度(n=46)、中度(n=34)及高度(n=23)三组。这些患者的基线特征和根据牛津分型的活检结果见表1。各组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蛋白尿及MEST-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C3高度沉积组中位肾脏存活时间显著缩短至10年,较中度(16年)及轻度沉积组(23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C3沉积强度与其他免疫荧光沉积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
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基线年龄、eGFR、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组织学变量(C3组,MEST-C病理指标[E/S/T/C])后,结果表明,基线eGFR降低(p
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高度C3沉积组进展至RRT的风险较轻度组显著升高(HR=2.93,95%CI:1.075–4.804,p=0.028),此外,基线eGFR较低(HR=0.971,95% CI: 0.957–0.978,p
表1 患者的基线人口统计学、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所有数据均用n(%)或平均±SD或*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表示。
缩写: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RRT,肾脏替代治疗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示C3沉积强度对IgAN预后具有重要价值。高强度C3沉积与进展至RRT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其可作为风险分层和靶向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无C3沉积的患者可能反映了较轻的疾病活动度,这从较好的基线肾功能或非特异性IgA沉积而非IgAN(典型的继发原因)中得到证实。未来还需更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
参考文献:Venda J, et al. The Intensity of Glomerular C3 Deposits in IgA Nephropathy Predicts Early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Kidney36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5, 2025.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