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苏的婚礼——读《飞花令》有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7:54 3

摘要:今天中午下班回家,在门口放着快递,拆开一看,原来是邱仙萍老师赠送的《飞花令》到了。我把书拿进房间,打开空调,坐在床上,不顾上班出的大汗,也不去冲凉,直接撕开快递袋。只见一张八开大小的白纸包着书,纸上写着“宁波周益飞”。

潮新闻客户端 潮客 潮客_周益飞

图片由AI生成

今天中午下班回家,在门口放着快递,拆开一看,原来是邱仙萍老师赠送的《飞花令》到了。我把书拿进房间,打开空调,坐在床上,不顾上班出的大汗,也不去冲凉,直接撕开快递袋。只见一张八开大小的白纸包着书,纸上写着“宁波周益飞”。

打开蝴蝶页,邱仙萍老师亲笔写着:“感恩您的微笑和温暖阳光 周益飞先生雅正 邱仙萍 2025秋”。字迹娟秀,透着一股亲切感。

我迫不及待往左边书的勒口看邱老师的简介和照片。大凡读者,最想知道的就是作者长啥样。照片有点小,加上我这老眼昏花,看得不太真切,只觉清清秀秀、文文静静,小仙女一个。再看简介,成绩斐然,令人敬佩。

随手翻开正文,刚好翻到《茄子的名字》跳入眼帘。茄子对我这个厨师来说再熟悉不过,还有其他名字?好奇心立刻被勾了起来。原来它还叫“落苏”,这名字挺洋气,以后菜单上可以写“油焖落苏”了。

书中介绍了茄子的品种:“茄有圆如瓜萎的,四五寸长,有青茄紫茄白茄”,还有做法,比如土灶上的蒸茄子、焖茄子,以及豆角土豆茄子做成的“地三鲜”。惭愧的是,做了这么多年厨师,我只用过紫色长茄子,做过肉末茄子、油焖茄子、年糕茄子、糟鱼蒸茄子,还有就是地三鲜。

地三鲜以前是时令菜,随着大棚的发展,乱了季节,乱了辈分。如今一年到头都有这三样食材,每天都可以搭配。可在我的记忆里,它依旧带着某个季节的温度。

在烟火升腾的灶台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婚礼正热闹开场。

身着墨绿长袍的四季豆,身姿挺拔如竹林新笋,稳稳立在案板上做了新郎。那利落剪裁的条形衣摆随风轻晃,泛着油亮光泽的翠绿绸缎,将他匀称健硕的身形衬得愈发俊朗。一旁穿着深紫软缎的茄子新娘,微微蜷着丰腴的身段,披肩发下白皙的项颈间藏着若隐若现的珠光,恰似闺中佳人的羞涩红晕。

这场良缘少不了穿针引线的媒婆——圆滚滚的土豆条。棕黄外衣上沁着细密的油珠,活像戴着金丝眼镜的巧嘴媒婆,在热油锅里翻腾出阵阵焦香。她左牵四季豆的衣角,右扯茄子的裙边,把两人往热气腾腾的“喜堂”里送。

蹦蹦跳跳的红辣椒伴童最是活泼,火红的小褂子在油花里闪着光。它一会儿扯住四季豆的裤脚,一会儿戳戳茄子的腰肢,非得让这对新人在滚烫的爱意里紧紧相拥。当滚烫的油花化作祝福的金粉洒落,四季豆依然保持着清脆筋骨,茄子却酥软地依偎上去,一脆一绵的交融里,翠绿与绛紫缠绵成画,咸香混着焦香漫过鼻尖,这道家常美味,正是岁月里最动人的喜宴。

茄子之所以能广受欢迎,源于其独特的“无个性”特质。它本身味道寡淡,质地也不突出,在烹饪中总是默默承受浓油赤酱的浸润与持久火候的雕琢,最终褪去原本模样,将佐料的风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看,茄子更像是承载味道的容器,任人赋予其不同风味。

谢谢邱老师的《飞花令》,让我在书页间不仅遇见了茄子的故事,更遇见了生活的诗意。这本书,我会慢慢欣赏,细细品味。正如书中轻轻提醒我们——最好吃的往往是回忆。

周三福利来啦!春风好书盲盒,内含三本春风好书,有作家签名版,也有全新的未拆封版,来试试手气,看看自己是不是幸运读者吧!

抽奖链接:点这里

抽到盲盒的幸运读者,阅读完盲盒里的书籍,也欢迎写一点读后感来我们的晚潮栏目投稿,期待您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