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实中,很少有人把毛泽东这位伟人与教师这一普通职业联系起来。然而,透过一些隐秘、尘封的历史卷宗和公开、口述的历史文献,我们发现青年毛泽东最大的人生愿望和职业梦想,恰恰是当一名教师。毛泽东定位自己“是学教育的一个人”,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乐于“当教书先生”
现实中,很少有人把毛泽东这位伟人与教师这一普通职业联系起来。然而,透过一些隐秘、尘封的历史卷宗和公开、口述的历史文献,我们发现青年毛泽东最大的人生愿望和职业梦想,恰恰是当一名教师。毛泽东定位自己“是学教育的一个人”,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乐于“当教书先生”。特别是到了晚年,毛泽东尤其喜欢与人谈论自己当年那段倍感自豪的教书岁月。教师,是毛泽东一生向往的神圣职业。
毛泽东在1913年春报考湖南第四师范之前,实际上就已经作出了今后当一名教师的“结论”。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陕北中央红军所在地保安(今志丹县)接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并在其后接受了他三个多月的十几次采访。他向斯诺讲述这段报考师范的经历时说:“同时,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我差不多已经作出结论,我最适合于教书。”
英国作家罗·勃朗宁说:“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是新的。”1970年12月18日,77岁的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住所同延安时期的老朋友斯诺进行了一次长达五个多小时的倾心交谈,其中谈到了他对林彪别有用心地借“文化大革命”大搞个人崇拜的深恶痛绝。他气愤地说:“崇拜得过分了,搞许多形式主义。比如什么‘四个伟大’,‘Great Teacher, Great Leader, Great Supreme Commander,Great Helmsman’(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其他的一概辞去。”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毛泽东会见斯诺的消息。197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毛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到中国,分别是在1960年、1965年、1970年。每次来华,毛泽东都亲自接见并与之亲切会谈。这次谈话,是在1970年8月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之后、1971年9月林彪叛逃坠机之前,应该是毛泽东在难以言表的特殊时期对一位外国知己朋友吐露的隐秘心声,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确实,他从“教师”踏上其壮丽的革命生涯,又以“导师”践行其神圣的历史使命。因为湖南第一师范尚未毕业他就开始办学校(工人夜校),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职业就是小学教师。直到后来,他将中国大地变成一所大学校,将中国社会变成一个大课堂,将中国共产党书写的辉煌历史变成一本大教材。他的思想、演讲、文章,已深入中国人的心灵和血脉,化作了一种永恒的情愫、精神、信仰和力量!
1920年1月19日,毛泽东在《湘教职员请撤惩张敬尧》一文中写道:“窃我国今日要务,莫急于图强,而图强根本,莫要于教育。”12月1日,他在致蔡和森的信中提到办好教育的关键要素时,写道:“教育一要有钱,二要有人,三要有机关。……共产党人非取政权,且不能安息于其宇下,更安能握得其教育权?”此时,毛泽东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夺取政权才能掌握教育权的革命道理。
1933年8月20日,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1936年12月,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
1940年2月7日,毛泽东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写道:“工人阶级应欢迎革命的知识分子帮助自己,决不可拒绝他们的帮助。因为没有他们的帮助,自己就不能进步,革命也不能成功。”1942年5月23日,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尊重专门家,专门家对于我们的事业是很可宝贵的。”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更明确指出:“为着扫除图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毛泽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的思想和教导,对当时以及现在和将来都有指导意义。
毛泽东青年时代所确立的当一名教师的志愿,一以贯之,直至终生。即使当他已经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甚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也多次谈到自己“一心想当教员”的那种坚定志向和强烈愿望,对教书事业倍加羡慕和赞赏。
1949年10月15日,他在致老同学、时任湖南一师校长周世钊的信中写道:“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10月25日,他致信湖南一师附小毕业生、当时在上海格致中学任教的许志行:“你在上海教书甚好,教书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不荒废课业,不要来京。如遇假期,可以来京一游,看一看仍回去教书。”
1950年4月2日,毛泽东应教育部长马叙伦之请,为《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1950年5月1日)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深情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充分肯定、关心、尊重和期望。
“当名教书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
通观毛泽东的教书岁月,他曾做过湖南一师附小国文实习教员、一师工人夜校历史教员、修业学校高小部历史教员、一师附小校长兼国文教员、一师师范部国文教员和多年诸多“干校”讲座教员,担任过湖南自修大学、苏维埃大学、“抗大”、中共中央党校等校校长,在三尺讲坛留下了弘文励教的足迹,展示了他在教学过程中“教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巧之以喻”的精湛教育艺术。
20世纪50年代初,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举。毛泽东日理万机、废寝忘食,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所以有时会因严重失眠而焦躁不安,令身边工作人员心生畏惧。有一次,他在作自我批评时说:“告诉同志们,毛泽东不可怕。我没想到我会当共产党的主席,我本想当一名教书先生,就是当名教书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再次表露出他对教师职业的深情向往和当年那段教书岁月的美好回忆。
——选摘自《毛泽东的教师情愫》
教师是毛泽东最初的职业愿望和一生关注的职业,无论是作为小学教员、校长,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多所学校就读,参加革命后又有不同领域的老师,其间与老师们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学习交流和生活交往,他本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做老师的经历,可以说,“教师情愫”贯串了毛泽东的一生。
本书通过对一些尘封的档案卷宗和历史文献的呈现,以蘸满真挚情感的细腻笔触,由点到面地展现了毛泽东浓郁且鲜为人知的教师情结、师生情谊和教育情怀。
作者简介
韩延明 山东肥城人。高等教育学博士、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评估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临沂大学校长、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一级巡视员等职,第十一、十二届山东省人大代表。曾获改革开放以来全国30名“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和“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等称号。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百余篇),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0余项。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