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草鞋记者”张希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16:30 1

摘要:3月28日,惊闻张希才老人去世,心情万分悲伤。张老的一生,是为新闻事业奉献的一生。翻开我的《新闻作品剪集》,重新阅读和张老合写的新闻稿件.....回想往事,和张老在一起的情景历历在目。

悼念“草鞋记者”张希才

3月28日,惊闻张希才老人去世,心情万分悲伤。张老的一生,是为新闻事业奉献的一生。翻开我的《新闻作品剪集》,重新阅读和张老合写的新闻稿件.....回想往事,和张老在一起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和张老可谓是“忘年之交”,2000年,和张老认识时,张老64岁,我29岁。屈指算来,晃眼就是二十多个年头了。

和张老认识那是2000年的一天,当时,张老在雷山县魔芋加工厂一边当工人,一边写稿。我在乡镇上班,我们都喜欢写新闻。其实,我们早就在报纸上相互“认识”了,只是一直未曾谋面。

2000年1月18日,雷山县丹江镇长丰村发生了一起塌方事故。长丰村距雷山县城1.5公里,80%以上的村民从事土碗、坛子等土陶生产。当日2点20分,三组村民陆光明、陆锦刚、陆锦州父子三人下洞掏泥巴,洞口发生塌方,将三人埋在洞里,当地武警、民兵、村民立即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经过6个小时,终于将父子三人营救出来。1月23日是星期日,张老打电话约我和雷山县通讯员侯星明一起去采访。

采访到一手材料后,我们三个在张老的住处连夜赶写稿件,我们平时写的都是“豆腐块”、“火柴盒”的小稿件,长篇稿件我们很少涉足,两千多字的通讯稿件我们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写成了《惊心动魄六小时----雷山县“1·18”塌方事故抢险纪实》通讯稿,还花了近一个小时才将稿子抄写整齐,生怕邮寄稿件太慢,天一亮,我们三人坐上班车来到凯里,直接将稿件送到《黔东南日报》《黔东南公安报》编辑部,从凯里回来后,我们又重新抄写了几份寄往省内报刊。很快,稿子在《黔东南日报》《黔东南公安报》《法制生活报》《贵州人口报》《国防大视野》《西南民兵》等报刊发表。

从此,我和张老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2001年7月,我被抽调到县学教办工作,我俩见面的时间更多了,一起到各单位采访先进个人,深入田间地头采访种植能手,加班熬夜写稿,参加新闻写作培训会、参加优秀通讯员表彰会.....2006年,我到州府凯里工作,见面时间少了,但经常电话联系。

和张老交往中了解张老的鲜为人知的过去,也深深为张老的执著精神所感动,从张老身上我也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

善于学习。张老作为一个农民通讯员,时刻不忘“充电”,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1939年2月,张老出生在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是个没进过校门的农民,几岁时父亲被抓壮丁一去不复返,姐弟三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贫穷,没有机会读书。

1953年,全国掀起扫盲运动,不等队里通知,他就主动去报名了。凭着对知识的渴求,硬是一字一句地刻苦学习,特别是爱上写稿后,深感知识重要性,积极参加县里新闻写作培训班,将报刊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在本子上,一有空就拿来学习、模仿,文化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后来,还学会了用电脑写稿、投稿。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稿子不好上,加上身体等原因,张老稿子写少了,“玩”上了抖音,学起拍摄视频、发布抖音作品,经常拍摄家乡的生产生活、节庆赛事等视频在抖音上发布,发布270多个作品,点赞达3万多,粉丝几千人。

坚持不懈。1985年3月,张老开始学习写新闻,当时张老是乡里林业辅导员,一次,张老来到大龙村,刚走到村边就看到该村20多名青年民兵挑柴、米等物资,说要到4公里外的乌尧苗寨慰问战斗英雄周忠烈的母亲,场面十分感人。当时张老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于是进行深入采访,写了一篇题为《为英雄的妈妈排忧解难》的新闻稿,走路送到雷山县广播站。不到一个星期,张老听说自己写的新闻被播报了。4月10日,收到了县广播站汇来1块钱的稿费通知单。从此,张老一发不可收拾,被多家媒体聘为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当地干部群众称他为“草鞋记者”。

40年,张老笔耕不辍,采写的8000多篇剪贴满40多本新闻剪集,60多本杂志刊登有他的稿件,获得43本荣誉证书,曾获得“黔东南州第三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感动黔东南十大人物”提名奖、“美丽贵州·魅力老人”、“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敬业奉献贵州好人荣誉称号,受到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科技报、贵州民族法制网、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黔东南日报、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雷山县委宣传部等“优秀通讯员”,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2015年2月26日)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甘于清贫。张老虽然是一个农民,却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杆,勤勤恳恳地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不停地奔波在新闻采访的路上,乐此不疲。虽然没有薪水,靠着稿费生活,但痴爱新闻写作没有半点懈怠,把毕生心血洒在了一页页稿纸上,洒在了家乡的热土上。张老写稿时间长,勤于采访,雷山县好多县直部门、乡镇都熟悉他,进这些单位的门犹如进亲戚家的门,还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县委宣传部还为张老在县城租了一间民房,并为解决照相机。

那些年,只要张老得知哪里有好素材,就会带我一起去采访,然后合作写稿,20多年来和张老合写的稿件几百多篇,收到稿费汇款单,张老去邮局把钱取出,把一半分给我。我说,钱不多,你拿去。张老说,都很辛苦,你也应该拿的。张老是老共产党员,一生握紧笔杆子,给很多人很多单位“吹过喇叭”,却一次也没有“以稿谋私”,向任何人任何单位伸过手。县里有几家单位的食堂向张老“开放”,张老随时可以去他们食堂去免费吃饭,但张老有时就在街头吃一碗粉,却很少去吃。

活得充实。作为农民,张老信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训。农忙时回家忙家人干农活,农闲时,到县城采访写稿,有一年,大雪封路,竟然走路到县城来写稿。不追求富贵荣华,却不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搞新闻报道四十年,为农民写稿,为社会服务。歌颂真善美,批评不良的社会风气,为老百姓说话。1985年4月28日,张老到脚尧村看到黄里至脚尧一段的广播线和电杆被盗严重,通过走访了解采写了《雷山黄里广播线路被盗严重》的稿件,这条得到了上级的关注,修复了受损线路,使得脚尧按时收集广播电台,收听到中央新闻。群众们说,这新闻监督真管事。

2015年以后,因年事已高,张老逐渐减少了采访的频率,在子女的安排下,“退休”在家养老。然而说好“封笔”的他,仍然闲不住,时不时背上相机和采访本,活跃在新闻现场。“人,可以丢掉一些珍贵的东西,但要是让我丢掉兴趣和爱好那是很难的。一支笔伴我至今,我已舍不得它。”张老以自己默默无闻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用一名“草鞋记者”独特的方式努力实现着自身价值。

和张老最后一次见面已记不清是哪年了,但和张老最后一次通话是2024年11月10日,那天是2024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开幕式,我被单位排到雷山参与安保工作。每年这个时候张老会到雷山县城进行采访的。那天,我打电话给张老,问他是否在雷山,一起去节庆现场采访。张老接电话时有点有气无力,他告诉我,脚患痛风,在老家趟在床上,下不了床了,来不了啊。我也患有痛风,我知道痛风挺折磨人的,一旦痛起来,下不了床,上不了厕所,便安慰他好好休息。不想,这是和他的最后一次通话。

张老走了,很怀念他。愿以此文为他送行。张老,一路走好!

来源:贵州杨光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