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珍宝光芒耀眼,文化瑰宝璀璨夺目。多彩贵州有18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独特。这片神奇的土地自古便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摇篮,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然珍宝光芒耀眼,文化瑰宝璀璨夺目。多彩贵州有18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独特。这片神奇的土地自古便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摇篮,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全省拥有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0余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每一项非遗都是贵州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的见证者。走进多彩贵州,纵览黔地风情,非遗如斑斓绚丽的苗绣,悠扬婉转的侗族大歌,工艺精湛的银饰,充满智慧的蜡染等等,绽放着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和心醉的无穷魅力。
匠心独运的非遗技艺,是贵州非遗的灵魂所在。它们承载着祖辈们的智慧与汗水,经过世代相传,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在贵州村落和小巷,都能找到那些坚守在非遗技艺传承一线的匠人,默默无闻用双手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正是非遗技艺匠人们用耐心与毅力,传承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于是有了用无伴奏、多声部的形式,诉说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侗族大歌;有了用火与锤的美妙交响,锻造出的精美银饰;有了通过点蜡、染色、去蜡等复杂工序,把自然界万物之美定格在布匹之上的植物彩色染;有了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绸缎上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
为让世界领略非遗之美,贵州多年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深度融合相映生辉,坚持打造贵州文化旅游的独特亮丽名片,培育贵州非遗文化活动品牌,丰富“非遗+”业态与体验,常态化彰显地域文化、展现贵州非遗魅力的文化IP。
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旅游融合的新路径,打造“非遗体验研学游”品牌,开辟一条“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赛道,多方合力将“非遗+旅游”打造成为贵州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助推全省非遗项目、非遗产业实现创造性、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新方式融合赋能,拉动旅游消费增长,探索景区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之路,科学开发、保护和传承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产业健康发展,为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助推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作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聚集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苗族银饰、刺绣、鼓楼建筑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雷山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本期杂志精心策划推出了“特别关注”栏目稿件《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为全省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指导;“特别报道”栏目稿件《过雷山苗年 享非遗盛宴》全面呈现苗年盛况;“主题策划”栏目精心推出“雷山苗年 非遗节庆非遗炫”,以“非遗助力雷山续写文旅发展新篇”和“节之欢、衣之炫、歌之韵、舞之魅、技之美、药之妙”六个维度展现雷山非遗保护、开发和利用等;“业界观点”栏目推出专家稿件《非遗赋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让游客畅享美妙旅程,策划推出了“多彩黔景”“古寨村落”“畅游攻略”“美食风物”“乡村民宿”“文化演艺”栏目……
雷山苗年非遗酷炫,年年精彩,精彩年年。《贵州文旅》探访秘境,相约未知,岁岁相伴。新年将至,让我们真诚相约2025,共赴美好黔程!
来源 |《贵州文旅》杂志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