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潍坊诸城的中小学校园里,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一位白发医者为“光明爷爷”,他就是诸城市中医医院原眼科主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孙洪然。他热爱眼科工作,热心公益事业,热衷健康知识传播,三十余载坚守眼科临床一线,一直在为人们的“视界”更明亮而不懈努力。退休后,他更是以“
在潍坊诸城的中小学校园里,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一位白发医者为“光明爷爷”,他就是诸城市中医医院原眼科主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孙洪然。他热爱眼科工作,热心公益事业,热衷健康知识传播,三十余载坚守眼科临床一线,一直在为人们的“视界”更明亮而不懈努力。退休后,他更是以“五老”志愿者的身份,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点亮“光明未来”。
从临床专家到青少年“护眼使者”的转变
作为山东省眼科委员会委员、潍坊名医,孙洪然在眼科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积淀。30多年临床生涯中,他接诊患者20余万人次,完成眼科手术2万余例。门诊中越来越多的“小眼镜”,让他越发意识到“孩子们的视力问题不能等”,这个想法促使他在退休后,将工作重心转向青少年近视防控。
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开展义诊活动,自创了“三个一”教学法——“一个眼球模型讲结构、一套护眼操教方法、一次筛查查问题”,让枯燥的眼科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自2011年起,诸城市关工委携手市中医医院持续开展“爱眼关爱”活动,孙洪然始终作为宣讲的重要力量,十几年来,足迹遍布全市30余所中小学,开展专题讲座150余场,受益学生超过5万人次。
从个体筛查到系统防控的机制构建
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孙洪然从源头入手,推动建立了“筛查-干预-跟踪”三位一体的近视防控体系。他带领团队为全市中小学生建立视力健康档案,每年定期开展两次视力筛查,累计建档2万余份。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孙洪然发现农村学校近视率比城区低12%,这一发现为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创新采用“医院-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模式,在医院设立绿色通道,便于及时诊治;在学校培训保健老师,提升日常护眼能力;为家长编写《家庭护眼指南》,增强家庭教育功能。这种全方位干预使干预对象视力不良增长率下降28%。
从临床经验到科研创新的持续探索
即使年近七旬,孙洪然仍保持着严谨的科研态度。他在《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大龄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通过35例临床案例,证实了12岁-15岁弱视儿童仍有治疗价值,打破了“弱视超过12岁难治愈”的传统认知。这一成果被纳入潍坊市儿童眼病防治方案。
同时,他还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眼科学结合,创新推出“耳穴压豆联合视觉训练”疗法,在5所学校试点后,干预组学生的视力不良新增率比对照组降低40%。这套方法如今已成为诸城市中小学眼保健课的必修内容,推动了中医特色疗法在青少年视力保护中的广泛应用。
从专业服务到爱心传递的公益实践
作为一名医者,孙洪然不仅关注孩子们的视力健康,也始终心系社会弱势群体。他多次奔走呼吁,为贫困住院儿童争取医疗费用减免,为35名贫困弱视儿童争取免费治疗机会。
他发起“光明助学”行动,带头自费购买学习用品和爱心眼镜,近五年来个人捐赠爱心眼镜200余副,送到家庭困难的孩子手中。在历次救灾捐款活动中,他都慷慨解囊,为受灾地区和生活暂时困难家庭送去温暖。他的善举不仅照亮了孩子们的眼睛,更温暖了无数家庭的心。
从个人奉献到团队引领的初心坚守
“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休期。”这是孙洪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开展公益活动的同时,他认真履行党支部书记职责,结合医养健康行业发展,组织开展“我为人民健康献一计”活动。他带动12名老党员组成“银龄护眼队”,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队伍,定期深入乡村学校开展义诊。
从医三十余载,孙洪然始终保持着两个习惯:白大褂左胸别着党员徽章,出诊包里装着视力表。他用专业与坚守,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明亮的“睛彩视界”。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周三天门诊,带领“银龄护眼队”活跃在校园。“只要人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孙洪然认为,能够持续奔跑在探寻光明的道路上,是最美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诸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