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学人智库》“全球宜居城市指数”的榜单中,经常能看到墨尔本的身影。即便在2025年的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四位,它依旧稳坐澳大利亚宜居城市的头把交椅——其生活之惬意与舒适,由此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人智库》“全球宜居城市指数”的榜单中,经常能看到墨尔本的身影。即便在2025年的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四位,它依旧稳坐澳大利亚宜居城市的头把交椅——其生活之惬意与舒适,由此可见一斑。
▲墨尔本城市夜色(摄影/周成刚)
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墨尔本早已凭借浓郁的文化底蕴、鲜活的艺术氛围与沸腾的体育热情而声名远播,成为南半球一颗耀眼的城市明珠。更令人称奇的是,它堪称 “标签最多的城市”:是文学之都、体育之都,也是咖啡之城、涂鸦之城……这些看似迥异的特质,实则交织成墨尔本一股独特的魅力洪流,共同勾勒出浪漫而又别具一格的城市轮廓。
1851年,在距离墨尔本约1小时车程的巴拉瑞特意外发现金矿,尽管彼时金矿储备量未探明,但这股淘金热潮却让墨尔本赢得了“新金山”的名号。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们,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如潮水般涌向这片热土,直接推动了墨尔本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它日后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时至今日,这份“淘金”精神仍在墨尔本延续,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当地人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待雕琢的璞玉,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需耐心引导与个性化支持,便能在各自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正如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砂砾,经过精细的打磨与雕琢,终能蜕变为璀璨真金。这份对“发掘价值”的执着,早已融入了当地高等教育的血脉之中,与当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隔空呼应,成为墨尔本教育最动人的底色。
蒙纳士大学的教育灵魂:
实践创新与行业紧密联合
雨霁初晴,和煦的春风轻轻漫过蒙纳士大学的校园。约翰·蒙纳士爵士的雕像庄重而肃穆地矗立着。他那深邃而坚定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娓娓诉说着他一生坚守的信条——“Ancora Imparo”(求知不倦)。这简短而有力的箴言,凝聚着蒙纳士爵士对知识的无尽热爱与执着追求,更化作蒙纳士大学熠熠生辉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蒙纳士学子,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踏上对知识的探索之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真理的敬畏与向往。
▲蒙纳士大学教育学院(摄影/周成刚)
漫步在校园之中,教育学院漂亮的建筑大楼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座建筑由澳大利亚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约翰·沃德尔(John Wardle)设计建造,并于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它以开阔大气的设计理念,打造出宽敞明亮的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互动和协作区域。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在楼层间轻盈穿梭,随着时光的流转,展现出雕塑般的艺术美感,让学习时光更添诗意。
“蒙纳士大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门。”负责国际招生的Karen热情地介绍道。校园与社会早已打破边界、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这种“无界校园”的设计理念,正是为了让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学术与社会的同频共振。
走进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黄院长——同时也是1998年的新东方学员,一路详细介绍着工程学院的教学特色与成就。他特别提到:“工程学院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因为能力的塑造和提升,才是让学生们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蒙纳士大学创新工厂(摄影/周成刚)
在工程学院的花园里,一棵苹果树格外引人注目。它源自闻名遐迩的“牛顿苹果树”原株,于1975年跨越重洋,在南半球扎根生长,成为澳大利亚唯一一株由原树移栽的“牛顿苹果树”。50年的风雨历程,无数工程学子在此休憩、交流,它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与蜕变,更凝聚着历代工程学子“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的精神。
蒙纳士大学拥有10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近半数隶属于工程学院,仅由学生独立运营和管理的成熟社团就有 20 余个。其中,赛车运动社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2000 年成立的社团汇聚了各专业学生,凭借着对赛车运动的热爱和执着,他们每年都会自主设计制作一辆F1方程式赛车,并在全球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中屡夺桂冠。然而,黄院长却谦逊地表示:“这并不是工程学院最值得骄傲的——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们在团队中成长,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据黄院长介绍,蒙纳士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4%,平均年薪达11.8万澳元(约55万元人民币)。而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最新数据显示,在澳全职员工的平均年薪为10.8487万澳元。鲜明的对比,充分彰显了蒙纳士学子在就业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蒙纳士大学主校区距离墨尔本市中心有十几公里的车程,但校园早已建成一座功能完备的“微型城市”。在这里生活工作20多年的刘老师,一步步见证着蒙纳士大学的变化。在学生中心,学生们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便捷服务,无论是购物、餐饮,还是医疗、就业指导,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生活非常便捷。
▲绿色化学未来大楼(摄影/周成刚)
来自河南洛阳的王同学是蒙纳士大学心理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同时她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学校红十字公益商店志愿者。这家由红十字会与学校合作设立的商店,是校园与社区的“爱心纽带”。它主要为学生及周边社区提供生活物资支持,并通过义卖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人道主义援助项目。商店里出售的二手衣物、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价格实惠,既帮助学生减轻了经济负担,又倡导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做这个志愿者是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力,为整个社区做出一点贡献,特别有意义。”王同学真诚地说道。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从CBD走向世界职场
走进墨尔本市中心,穿过中央商业区(CBD),Swanston大街“顶端”的一座红砖建筑格外醒目——“RMIT UNIVERSITY”的锃亮字母在阳光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这座始建于1887年的学府,曾是维多利亚时代工人阶级的“知识灯塔”,如今已蜕变为一所世界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更以“皇家”之名承载着澳大利亚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荣耀。
▲RMIT商学院和法学院大楼
踏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主校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爬满藤蔓的维多利亚式砖石建筑与玻璃幕墙的现代高楼相映成趣,斑驳墙面上雕刻的校徽诉说着百年沧桑。走在校园内,立体而现代化的设施仿佛让人置身于创新的海洋,墙壁上橙色闪耀的励志文字,激励着不断往来的学子们要相信自己,运动场地、学生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让学习与生活无缝衔接。
Perita manus,mens exculta(中文译为:熟练的手,有教养的头脑)——这句校训不仅镌刻在实验室的墙上,更深深渗透于课程体系的血脉中。作为澳大利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府之一,RMIT拥有6个全球校园,3个学院,17个科系以及470门国际认证课程,常年为学术界、政界、商界输入大量优秀毕业生,更因其就业率高居不下而在澳大利亚闻名遐迩。
这所高校的独特魔力,在于将学术殿堂彻底融入城市肌理。清晨,学生在校园旁的咖啡馆里唤醒思维;午后,穿过州立图书馆的穹顶,在艺术馆里捕捉设计灵感;夜晚,与来自全球的同学们畅谈至深夜——这里没有传统校园的围墙,却用墨尔本的多元与活力构筑起学子们更广阔的精神疆域。
▲学生的游戏直播中心
墨尔本生活:
在“慢文化”里沉醉
如果说珀斯的精神是“清醒独立”,阿德莱德是“从容平衡”。那么墨尔本就是历史与现代交融所带来的“文艺鲜活”。这种气质不只是藏在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的古典精美画作和先锋的艺术装置之中,更流淌在街头巷尾。一幅幅色彩绚丽、风格迥异的涂鸦作品争奇斗艳。这些涂鸦不仅是艺术家们情感与创意的宣泄,更是墨尔本城市自由个性的生动写照。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摄影/周成刚)
除了艺术,体育也是墨尔本的灵魂底色与城市名片,它以一种更直接、更热烈的方式,将这座城市的活力、包容与进取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李娜在墨尔本举办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捧起了大满贯女单冠军奖杯——那一刻,这座城市也以热烈的拥抱回应了她的荣耀,街头的华人们纷纷相拥,唐人街中餐馆里自发响起《月亮代表我的心》。体育在此刻超越了胜负,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情感纽带。
正在蒙纳士大学就读研二的小徐同学很享受她的墨尔本留学时光,尽管临近毕业,正在寻找工作机会,但这座城市的“慢文化”让她得以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墨尔本是个对中国学生非常友好的城市,”她表示,“这里生活便捷、物价友好,工作机会也不少,非常适合国际学生扎根。”
雅拉河畔,春风微拂,墨尔本的时光仿佛被揉碎在粼粼波光里。叮咚作响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铁轨与车轮的轻吟交织成这座城市的呼吸,满载着南半球独有的慵懒与诗意。弗林德斯车站的穹顶下,沙漏般的钟楼始终静默守望,见证着无数旅人在此驻足、启程。
▲弗林德斯火车站,以其标志性的绿色圆顶和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风格,成为墨尔本的地标之一(摄影/周成刚)
对于远渡重洋的留学生而言,墨尔本不仅是求知的殿堂,更是一片能让心灵栖息的沃土——这座城市总会用它的文艺与烟火气,轻轻抚平所有的忐忑与乡愁,让每一个逐梦的身影,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与方向。
来源:周成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