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江汉·“八五”普法特色集(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6:41 1

摘要:16岁少年选择盗窃竟因沉迷剧本杀,男孩体验密室逃脱却意外遭NPC猥亵,花季少女在私人影院惨被不法侵犯……近年来,密室剧本杀、电竞酒店、私人影院等新业态悄然兴盛,丰富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潜藏着内容违规、烟酒失管等风险隐患,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武汉市江汉区

法润江汉·“八五”普法特色集(三)

江汉区人民检察院

多维开展新业态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宣传

背景情况

16岁少年选择盗窃竟因沉迷剧本杀,男孩体验密室逃脱却意外遭NPC猥亵,花季少女在私人影院惨被不法侵犯……近年来,密室剧本杀、电竞酒店、私人影院等新业态悄然兴盛,丰富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潜藏着内容违规、烟酒失管等风险隐患,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检察院深挖未检综合履职案件资源,通过全媒体融合发力,线上线下“两手抓”,持续开展新业态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宣传,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新业态在带给未成年人新奇体验的同时,也成为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隐秘角落”。为进一步织密未成年人防护网,江汉区检察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针对性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主题宣传,该案例入选首批“湖北检察机关新时代检察传播创新事例”。

(一)主要做法

借力传统媒体,营造强大宣传声势。聚焦新业态“弱规范”问题,图文并茂还原综合履职办案过程及典型案例,撰写的《与代表合力促进新业态规范发展》《剑指私人影院 共筑“护未”防护网》等报道相继登上《法治日报》《检察日报》等主流报刊,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公信力、覆盖面和议程设置能力,有效放大检察履职的声音。主动对接本土广播电视媒体,积极向经视直播、湖北之声等栏目投稿,配合拍摄《玩完恐怖剧本杀后,13岁女孩陷入噩梦》等作品播出,以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真实经历展现了部分剧本内容的精神毒害,敲响家庭监管缺位的警钟。参与拍摄最高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节目《守护明天》第六集《失控的密室》,生动讲述新业态综合治理中涉未民事权益保障、公益保护等综合责任落实问题,将增强未成年人风险防范意识的迫切性深刻烙印在观众心中,依托国家级平台强势覆盖,有效提高普法宣传效果。

线下创意互动,办案区“爆改”剧本杀。以真实案件中KTV非法招用、接待未成年人并违规售卖酒水情节为蓝本,原创改编为侦探悬疑剧本《谁动了我的酒杯》。将本院办案区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改造成“KTV”“医院”“公安局”等场景,邀请多所中、小学学生以特邀检察官助理的身份开启沉浸式破案体验,引导玩家在调查取证、解密分析、复盘讨论等环节中学习禁烟、禁酒、禁入KTV等自护知识及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能。多场线下体验后,突破物理空间局限,同步在检察日报正义网视频号、抖音、快手多平台直播,超过30万人次的网友在线“云参与”“云学法”,互动评论达数万条。后续,将2小时直播内容拍摄精剪,浓缩制作成40分钟“真人秀”普法课,并作为辖区多所中小学暑期安全第一课,成功触达数千名师生,实现“一场活动、多维产出、持续影响”的良性循环。

运用普法IP,漫画手游精准触达。精准把握青少年喜爱动漫形象、热衷游戏体验的群体心理特征,打造具有亲和力、辨识度的未检普法IP“熊乖乖”“熊美美”。绘制“熊乖乖”体验恐怖剧本杀后噩梦连连的漫画故事,引导未成年人注意甄别剧本。策划开发互动手游《玩转步行街》,设置剧本杀场馆、私人影院、电竞酒店三条游玩线路,将新业态未成年人保护知识点融入“找不同”“挑战赛”等游戏关卡中,让玩家在趣味连连的闯关挑战中自主学习、寓法于乐。该作品发布一年多来,普法渗透效果显著,线上参学量突破2万人次,并获得“第七届检察新媒体创意作品展播图文·传播力作品”。

(二)创新价值

资源多维开发,分层分类普法宣传。突破案件素材单一运用的局限,围绕“教育性”“警示性”“传播力”三维度对核心素材进行集约化、协同化处理,裂变产出不同形式的普法作品。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受众的传播特点,策划定制普法宣传产品,囊括文字报道、广电新闻、专题片、漫画、短视频、手游、线下游戏、普法视频课等全媒体宣传形式,充分发挥不同媒介优势,配合未检部门综合治理工作持续、深入、高频开展普法宣传,并形成一定传播规模。

锁定核心受众,有效提升实质触达率。紧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需求,摒弃灌输说教式普法常态,融合办案部门法律思维、宣传部门新媒体思维、制作公司游戏思维,将枯燥的案例、艰涩的法律知识点变为动漫故事、游戏情节,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植入法治的种子。感受到未成年人对“剧本杀”的热爱,“趁热打铁”推出破案主题剧本,让青少年以第一视角沉浸式、立体化体验剧情,不仅拉近孩子们与检察机关的距离,还能激发青少年学法热情,实现法律知识精准触达。

拓展传播平台,多方汇聚融合发力。在武汉市检察院新闻办的支持推荐下,积极向最高检、权威媒体及各大新媒体平台报送新闻线索、工作报道、策划选题及实施方案,争取各类媒体资源支持并努力做好推广工作。通过汇报沟通,积极争取区人大、区教育局及学校的支持,将新业态未成年人保护系列作品纳入“法治进校园”重点内容与必讲课程,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经验启示

江汉区院充分发挥履职优势,将真实案例转化为普法资源,通过全媒体融合、场景化体验、IP化传播构建多维宣传网络矩阵,在破题新业态未成年人保护中积累了经验启示。

(一)深耕案例资源,打造分层渗透的普法生态链

改变“一案一宣传”的碎片化模式,从案件中发现规律性风险点,构建案件资源全链条开发机制。办理密室剧本杀场馆猥亵案后,不仅推动涉案场所整改,更将其转化为跨媒介普法素材:在《法治日报》刊发深度报道揭示行业监管漏洞,配合央视《守护明天》栏目拍摄专题片剖析综合治理难点,同步将案情改编成漫画故事,让“熊乖乖”IP形象演绎恐怖剧本的心理危害。针对电竞酒店违规接待未成年人问题开发的互动手游《玩转步行街》,融入身份核验、宵禁时限等知识点,使2万余名青少年在游戏中自然习得自护技能。“一案N维”的普法宣传逻辑,实现了从个案警示到类案预防的质效跃升。

(二)重构体验场景,激发法治认同的行动自觉

普法实效的核心在于触动认知。当发现未成年人对说教式普法接受度有限,江汉区院突破“展板+讲座”的传统范式,将办案区改造为普法剧场,让学生在化身“检察官助理”的破案过程中,通过搜查“违禁酒水”、分析“监控录像”等环节,亲历式理解娱乐场所禁令的意义。与此同时,同步推进物理场景与数字空间联动——在30万人次“云参与”探案直播后剪辑的40分钟普法课,成为辖区学校安全教育必修内容。这种让青少年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的模式,使相关法律条文转化为形象的行为记忆。

(三)实践反思与进阶探索

在新业态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宣传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深层挑战也逐渐显现:现有普法内容多聚焦未成年人自护能力提升,而对经营者的警示教育尚显薄弱;漫画等产品更新依赖个案推动,面对不断涌现的VR游戏沉迷、AI换脸诈骗等新风险响应存在滞后性;传播阅读量难以精准评估知识内化程度。基于此,从“创新实践”迈向“长效机制”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下一步,江汉区检察院将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新业态风险数据库,动态更新普法内容,推动新媒体宣传产品从“案例衍生”升级为“风险预警”;贯通行业责任链条,开发针对经营者的普法课程,实现从“办案治理”到“长效保护”闭环。

新业态的浪潮不会停歇,未成年人保护需要更具韧性的法治屏障。当普法宣传从单向灌输转向沉浸共情,从分散发力转向体系作战,法治教育便能穿透虚拟与现实交汇的迷雾,在未成年人心中种下向阳而生的种子,这既是对“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检察践行,更是以司法保护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