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挖新油——江汉油田60年孜孜不倦逐梦千万吨

B站影视 2024-11-21 09:29 2

摘要:年近六旬的江汉油田,却似一座“不老泉”。为追逐“建设千万吨大油田”的梦想,一次次走出江汉平原,一次次跨越石油本行,先后挺进华东、西北,多区域合作开发油区;坚守建南,勇涉页岩气领域,开采出我国最大的页岩气田;不断创新找油技术,在老油井源源“挖出新油”,屡屡打

  记者:李志勇 徐海波 宋立崑 乐文婉

  图为开发中的涪陵页岩气田。宋国梁 摄

  年近六旬的江汉油田,却似一座“不老泉”。为追逐“建设千万吨大油田”的梦想,一次次走出江汉平原,一次次跨越石油本行,先后挺进华东、西北,多区域合作开发油区;坚守建南,勇涉页岩气领域,开采出我国最大的页岩气田;不断创新找油技术,在老油井源源“挖出新油”,屡屡打破“油气资源递减魔咒”,谱写了为端牢“能源饭碗”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立志“创百万”

  走进位于湖北省潜江市的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展览馆,一座赭红色的雕塑映入眼前,四名身着工装的石油工人,手握红旗和各式工具,眼光注视着远方,坚毅沉稳。雕塑下方五个大字“逐梦千万吨”,铿锵有力。

  随行的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东方介绍说,这座展览馆展现的是12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拓荒者,开展江汉石油大会战的真实场景。

  时间拉回60多年前,正处于大建设时期的中国,油气资源紧张的短板逐渐凸显。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提出“松辽、华北、江汉平原是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地区”。经过8年的地质普查,江汉盆地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图为涪陵页岩气田集输净化装置。宋国梁 摄

  1958年起,西北、西南、东北、华东等地石油工人,怀着“为国找油”的雄心壮志,陆续赶往位于我国中部的江汉平原,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64年底,石油工业部从茂名等地抽调人员、设备赴江汉,陆续成立江汉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后来成为江汉石油管理局的前身。到1969年,指挥部最高峰时达到12.8万人。江汉石油大会战由此全面开启。

  彼时的江汉平原,芦苇丛生,沼泽遍地,道路不通,物资不够,条件极其艰苦。但石油工人们斗志昂扬,人拉肩扛、凌风斗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坚决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光荣任务”的铮铮誓言响彻百里。

  经过不到3年时间,这支大军硬是在荒地上建起了我国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基地——江汉油田。

  1965年9月,伴随一条巨型油龙腾空而起,钟11井喜获日产6.7吨自喷油流,标志着江汉油田的发现。接下来的近60年里,2000多口油水井如珠贝般散落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为中国石油工业添上坚实的“砖瓦”。

  然而,由于当时地质理论和技术手段准备不充分,原计划建成“千万吨油田”的江汉油田,只能改建为“中部战备油田”。即便如此,“生而弱小”的江汉油田,还是很快就遭遇了石油资源自然递减的“拦路虎”。自1998年起,江汉油区原油产量跌落至“年产80万吨”以下。社会上“资源枯竭,无油可采”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

  “当时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我们油田产量又在下降。”在江汉油田干了几十年的油田地球物理高级专家付宜兴说,5万多名职工,只有70多万的年产量,“效益更好不到哪去,连吃饭都困难”。

  “苦干98,决战99”。身处不利境地却不服输的韧性是江汉石油人的天性。

  其实,早在1986年,江汉石油管理局就未雨绸缪,以跨地区总体承包的方式,到山东寿光承包胜利油田所属的八面河油区,每年稳产80万吨以上,大大弥补了江汉油区减下来的“缺口”。

  到了1998年,虽然八面河油区年产量还有70多万吨,但江汉石油人还是再次迈开了“向外找油”的步伐。与长庆油田合作开发陕西安塞坪北油田,三年新建原油生产能力25万吨。

  “虽然‘千万吨’的预期被证明不可能,但‘百万级’依然是江汉油田成立时立下的目标,也是我们一直坚守的信念。”李东方说,到2001年,随着坪北油田的投入开发,加上八面河油田,江汉油田原油总产量达到160万吨,还逐渐磨炼出高效开发陆相整装油田、复杂断块油田和特低渗透油田的能力,积累了跨地区合作开发的成功经验。

 走出“中年危机”

  经过多年的开采,江汉油田不可避免地步入“中年危机”。一方面,“身体发福臃肿”,职工人数众多;另一方面,“增长乏力”,年产油气当量稳定在170万吨,长达10多年时间。

  油少人多的矛盾更加突出,产量递减的压力迫在眉睫。

  “必须来一场思想革命。”江汉油田上上下下展开了一场“江汉油田向何处去”的大讨论。经过反复研究,江汉油田最终将目光瞄准盐卤资源,这个曾经被忽视的“废料”。

  思维一变天地宽。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脚下这片开采了几十年石油的土地,竟然还蕴藏着一个巨大盐库,相当于自贡20倍的盐卤资源。

  涪陵页岩气田员工正在巡检气田集输装置。宋国梁 摄

  从石油开发到发展盐化工,跨过这一步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从项目论证、选址、规划设计,到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引进,江汉油田一点点摸索前进。

  1995年,第一套年产5000吨漂粉精项目建成投产;2001年1月,盐化工总厂第二套年产4500吨漂粉精技改项目建成投产;2004年1月,第三套年产5000吨漂粉精项目建成投产。

  经过20多年发展,江汉油田盐化工业从零开始,逐步形成“采卤-盐硝-氯碱-消毒剂”一体化产业链,建成中国石化唯一食用盐生产企业、中南地区重要的离子膜烧碱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含氯消毒剂生产企业,还利用地下盐穴建设天然气储气库,打造“华中地区清洁能源供给地”。

  与此同时,原油生产的上下游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走进江汉油田四机厂,庞大的机械让人惊叹。最初的四机厂仅仅是个修理车间。如今,它已华丽转身,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以及油气钻采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更获得了固井压裂装备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殊荣。

  与四机厂一样,江汉油田江钻股份公司的钻头生产车间里,各种各样的钻头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深耕钻头领域,打造出牙轮钻头、金刚石钻头和混合钻头这三类特色产品,技术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机械制造产业逐渐成为江汉油田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江汉石油人心中的那个“为国家奉上千万吨油气”的梦想,却从未改变。

  机会终于来了。2012年11月,中国石化在涪陵焦石坝实现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拉开了我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序幕。12月,涪陵页岩气田正式移交江汉油田分公司开发。

  随即,江汉油田抽调精兵强将,挺进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在一片青山黑石里开拓新领域。

  2013年1月9日,焦页1HF井投入试采,日产量6万方,成为国内第一口投入商业开发的页岩气井,也标志着涪陵页岩气田正式进入商业试采。2015年焦石坝区块整体部署开发,由北向南全面推进一期产能建设,圆满建成涪陵页岩气田一期50亿方产能,当年9月26日,自然资源部认定涪陵页岩气田是除北美地区外全球最大页岩气田。

  截至2023年底,累计提交页岩气探明储量8975.24亿立方米,累计建成产能200.76亿方,相当于再造一个千万吨的油田。“没想到最终通过页岩气,我们实现了60年前的梦想。”现已被聘为中国石化集团高级专家的刘尧文谈起“逐梦千万吨”,依然意气风发。

  老井无暮年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最早发现于1821年,1921年美国首次发现页岩气田。中国页岩气储量世界第一,可采资源量约为26万亿立方米,资源潜力与美国相仿。

  页岩气和常规天然气的不同是自生自储,赋存于页岩储层中,不改造是没有产能的。其开发难度极大而且风险极高,需要在一套很薄的地层中钻探长水平井,还需要大规模地分段压裂;稍有失误就会导致井塌、井漏、井喷等严重事故的发生。

  一直以来,在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如何让页岩气这一“宝藏能源”得到高效安全的开采利用,一直困扰着石油勘探者。江汉油田之所以有底气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是因为他们已进行长达40年的“试验”。

  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完江汉石油大会战的江汉勘探大军,挥师西进,来到鄂西渝东交界的恩施地区,在莽莽群山中继续勘探。

  图为稳步推进开发的江汉油田老区。宋国梁 摄

  1970年11月,勘探队伍在建南利川钻出了湖北省第一口工业气井建3井,喜获日产37720立方米工业气流,从此,这群采气人就再也没有离开过。55年来,从最初的“八一〇”工地,到依山而建的建南气矿,从二次上产的第二勘探指挥部,再到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他们始终保持江汉石油人“不服输、不退却,不抛弃、不放弃”的执拗劲儿。

  在五七会战指挥部旧址展馆,讲解员介绍了两个形象的词语。1975年6月,雨季河水暴涨道路冲断,30余名工人靠着人拉肩扛,将4块数吨重的船形底座抬过河,谓之“抬船过河”。1977年初,大雪封山汽车难行,现场工人靠棕绳拉纤,将满载钻井材料的大卡车一米一米拖到海拔1000多米的建25井,谓之“拉车上山”。

  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探井捷报不断。龙驹坝、太平场、黄金台、茨竹垭……一口口探井钻探,二叠系、石炭系、三叠系等气层的相继发现,探明储量和气田产能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实现了翻番。

  “更重要的是为江汉油田在气田开发领域,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李东方说,这也就是中石化集团将开发涪陵页岩气的重任交给江汉油田的原因所在。

  与美国相比,我国页岩气多在崇山峻岭间,埋藏深,构造复杂,优质页岩储层厚度小,开采难度远超美国。更为困难的是,国内在页岩气开发工程技术和设备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此前,我们在涪陵的油气开发中,提供油基钻井液、水平段测井、桥塞和分级射孔技术服务的均为外国企业。”曾任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的刘尧文回忆说,由于地质特征和开发环境的差距,国外页岩气工程技术在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中还存在“水土不服”现象。而且,核心技术绝对保密,关键装备只租不卖,就连每次设备售后维护都要付出昂贵的服务费。

  两个桥塞静静“躺”在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展览馆的一个玻璃展柜中,一个外形黝黑光滑,来自国外厂家;一个表面磨砂呈深灰色,是油田自己研制的。“每个桥塞卖我们十多万元,连安装过程都不让观看。”刘尧文说,“我们不服这口气,组织力量持续攻关,研制出的桥塞不仅质量好,还可溶化,技术远超国外,售价仅数千元。”

  从零起步,江汉油田用6年时间,走完美国30多年的技术攻关之路。他们从“跟跑”到“领跑”,成熟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为中国页岩气田商业开发插上了翅膀。如今,通过川气东送管道,采自涪陵的页岩气源源不断输送到长江经济带沿线6个省和2个直辖市的70多个城市,惠及亿万家庭。

  除了开启新领域,江汉石油人还秉承“不服气”的精神,持续耕耘在老本行上,誓言“在老井里挖出新油”。

  江汉油田老区勘探,以往主要针对常规砂岩油藏领域,最富的潜江凹陷资源探明率已达60%,储量动用率87%,储量发现规模越来越小,稳产难度越来越大,进入勘探开发的低谷时期。为走出低谷,科研人员强化基础研究,创新地质认识,在以往认为是“干层”的地层中,发现了碳酸盐岩勘探新领域,通过老井黄20斜-4井复试和新井黄61斜井钻探,相继获得高产油流,实现该领域勘探重大突破,钟99井更是在老油田新层系获得日产137方的高产工业油流,目前该领域已累计新增三级储量5357万吨,新建产能4.4万吨,让老油田重新焕发了新春。

  江汉油田员工在碳酸盐岩开发区块巡检油井生产运行情况。宋国梁 摄

  江汉油田提高采收率专家朱守力告诉记者,江汉油田开发到今天,按照常规的找油理论和技术,找得到采得着的油已基本上采完了,现在主要是找隐蔽型油田,找准剩余油藏身之所,找出每一滴油。

  据他介绍,近些年油田加大了三维勘探力度,采集的地下信息成倍上升,对许多老油井重新研究和评价,摸清楚剩余油富集部位,找出注采不完善的单元,突破传统采油理念,将采油的触角向更细小的单元和平面延伸。

  与此同时,江汉油田在采油工艺技术上大力推进水平井和侧钻井技术,向地质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层内和井间剩余油挖潜,完善注采井网和维护老井,使一些濒临报废的老井又冒出了新油。

  日前,江汉油田2024年首批新增探明石油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潭口、浩西、浩口、周矶等4个区块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508.57万吨。另外,新增石油控制地质储量1630万吨,预测地质储量2178万吨,红星页岩气探明储量1070亿方已通过中石化审查,形成了二叠系页岩气超千亿方探明增储阵地,复兴地区凉高山组累计向中石化提交三级储量油8432万吨、气450亿方,凉高山组亿吨级规模储量阵地基本形成。

  就这样,江汉油田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油井”,源源不断地探出新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累计探明3.46亿吨原油和近万亿方天然气资源,打破了外界关于“江汉没油了”的质疑,为着心中那“建设千万吨大油田”的梦想不断追逐。

来源:湖北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