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间痴人,多为形色所惑。初遇大誉黑茶者,鲜有不为其金花璀璨而目眩神摇。此般痴态,古人谓之"鬼迷心窍"。然茶道真谛,终需破相显真。待七泡过后,方知那一盏茶汤,原是浇灌心田的醍醐甘露。
大誉黑茶记:从鬼迷心窍到茶润心田
序引
世间痴人,多为形色所惑。初遇大誉黑茶者,鲜有不为其金花璀璨而目眩神摇。此般痴态,古人谓之"鬼迷心窍"。然茶道真谛,终需破相显真。待七泡过后,方知那一盏茶汤,原是浇灌心田的醍醐甘露。
上卷·鬼迷心窍
茶砖出匣时,确能摄人心魂。那乌润似墨的方正体块,嵌着灿若星河的冠突散囊菌花,恍若敦煌写经生遗留的残卷。沸水初注,松烟香氤氲而起,裹挟着梅山崖壁的千年云雾,茶汤在琉璃盏中流转,自琥珀渐变为夕照酡颜,恰似宋徽宗梦断东京时,那抹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汝窑釉色。
此境最是险象环生。文人雅士执迷金花绚烂,商贾新贵追逐年份虚名,竟似孩童逐彩幡而失本心。细看茶叶在杀青时的蜷缩,何尝不是人在困境中的本能防御?而渥堆时的舒展,又恰似放下执念后的自在从容。明代许次纾《茶疏》早有箴言:"今人饮茶,如蝇逐臭。"却不知那菌花不过是渡河之筏,真正的彼岸,永远在茶汤深处。
中卷·破执见性
转机总在第三泡显现。当茶汤滑过舌尖,初觉其醇厚如绸,继而千军万马闯关夺隘,终化作醍醐灌顶。此时方悟渥堆转化之玄——那些肉眼难见的微生物,正在演绎最精妙的《易经》变卦。想见当年茶马古道的马帮汉子,用皮囊装茶远行,汗水渗入茶砖,成就了今日的沧桑韵味。
茶性最似禅机。陆羽《茶经》未竟之语,或许就藏在茶汤的涟漪里。赵州“吃茶去”三字,临济义玄的当头棒喝,俱在这杯黑茶中具象呈现。茶叶历经杀青之痛、渥堆之变、岁月之蚀,终在沸水点化下完成涅槃,恰如六祖慧能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般造化,不禁令人口占一绝:“金花原是妄,真味在无香。”
下卷·茶润心田
及至七巡过后,暮色已染透轩窗。壶中叶底舒展如敦煌飞天衣袂,茶汤映着最后一缕天光,竟与窗外快递员头盔的反光条遥相辉映。直播间的九块九包邮茶包与这方茶席,构成了消费时代的阴阳两面。恍惚听见茶马古道的铜铃,与智能手机的提示音在时空褶皱中共振。
真正的觉悟往往在茶凉时分。当最后一滴茶汤在杯底凝成琥珀,忽然懂得《茶经》“发乎神农氏”的传说新解:所谓“茶润心田”,润的从来不是口舌。就像法眼文益禅师见牡丹而悟道,我们终要在放下茶杯的刹那,在“本来无一物”的空白处,照见那颗被红尘磨蚀的本心。
大誉黑茶七鉴真诀
一鉴形相:
金蕊含春凝晓露,星罗棋布隐玄机。
(细观茶砖表面,冠突散囊菌如星宿列张,排列暗合二十八宿之象。金花初绽处,犹见梅山晨露未晞。)
二鉴香气:
松烟穿岫携云魄,菌韵萦杯带月魂。
(此香有三变,初如苍松饮涧,继而似古寺藏经,终化作雪夜访梅之清绝。茶气氤氲间,恍见陆羽执《茶经》踏月而来。)
三鉴滋味:
少年仗剑挑银汉,老衲焚香坐翠微。
(茶汤入喉,前五泡如观公孙大娘剑器舞,锋芒毕露;七泡后渐入王维辋川诗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四鉴气韵:
紫气东来通任脉,青云直上贯督维。
(茶气运行,始自舌底涌泉,经十二重楼,过三十六宫,终成小周天。此中妙处,恰似张旭观公孙舞剑而得笔法。)
五鉴叶底:
沧桑写就钟鼎篆,岁月凝成建盏晖。
(舒展的叶底,纹理如商周金文般古拙,色泽似宋代曜变天目般奇幻。指触间,似能听见茶马古道上的驼铃叮咚。)
六鉴转化:
千军渥堆化金液,万菌共和成琼酥。
(微生物征伐之烈,不输赤壁鏖兵。待尘埃落定,却成就这般玉润冰清,恰似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七鉴余韵:
空杯不空涵月魄,弦外有弦绕天维。
(饮尽后,杯底残香竟与窗外桂子暗合。忽忆怀素《苦笋帖》"其性温润,其味苦甘",方知茶禅一味,原在这有无之间。)
后记
窗外野茶树影婆娑,将千年月光筛成满地金花。忽觉手中空杯不空——从鬼迷心窍到茶润心田,不过是一场始于形色、终于心性的跋涉。大誉黑茶终究是渡船,而我们,都是想要回家的游子。茶凉时,案头《茶经》无风自翻至末页,露出陆羽未写完的那行字:“饮罢此茶,各归本心。”
(注:本文结构如茶之七泡,层层递进:
1. 序引为温杯醒茶。
2. 上中下三卷对应前三泡之“形、香、味”。
3. 茶鉴七诀乃四至六泡之“韵”。
4. 后记恰似第七泡的“真味”。
5. 末句留白,正是茶尽后的“回味”。)
乙巳年三月初三
文立於京师文博苑茶室定稿
(资料来源:大誉黑茶)
来源:坎谈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