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让很多人以为,清明节就该下雨。可今年清明,不少地方却是艳阳高照,村里老人直摇头:“最怕清明是晴天!”这是为啥?难道晴天不吉利?其实,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早就给出了答案,有的说“清明晴,六畜兴”,有的却说“清明不明,荒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让很多人以为,清明节就该下雨。可今年清明,不少地方却是艳阳高照,村里老人直摇头:“最怕清明是晴天!”这是为啥?难道晴天不吉利?其实,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早就给出了答案,有的说“清明晴,六畜兴”,有的却说“清明不明,荒年凶兆”,到底谁对谁错?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农谚背后的门道!
老话说:“清明太阳笑,三月草不生。”意思是清明若晴天,接下来可能春旱,庄稼缺水,小麦拔节期受影响,收成自然不好。还有农谚更直接:“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不下雨,连梅雨季都可能缺水,对水稻种植区影响更大。
不过,也有地方认为晴天是好事,比如“清明晴,六畜兴”,晴天家畜利于生长,南方部分地区甚至说“石头缝里都结谷”,夸张形容丰收。
“不怕清明晴,就怕清明淋”——有些地区认为,清明下雨反而糟糕,因为“清明雨连绵,四十五天暴”,预示后面阴雨不断,小麦容易烂根,春播也耽误。
但另一些地方却夸清明雨:“清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干旱地区盼雨水,一场雨能救活庄稼,比如“一棵高粱打一升”,虽夸张,却说明雨水金贵。
其实,农谚有地域性!北方春旱,盼雨;南方雨水多,怕涝。比如华北说“清明有雨麦苗肥”,而江西却怕“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如今灌溉技术发达,靠天吃饭的时代过去了。但农谚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比如“清明冷,好年景”提醒警惕倒春寒。科学种田虽重要,但这些老话依然值得琢磨。
清明天气好坏,农谚众说纷纭,但核心就一条——风调雨顺才是真。你的家乡清明是晴是雨?老一辈还念叨哪些农谚?欢迎评论区聊聊,看看谁的家乡话最准!
来源:走近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