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理念,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宗旨,引导广大高校学子在服务奉献中切身感受秦皇岛的发展脉动,积累实践经验,共青团秦皇岛市委于2025年暑期全面启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动员青年学子以热忱和智慧服务港城建
2025年秦皇岛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风采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理念,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宗旨,引导广大高校学子在服务奉献中切身感受秦皇岛的发展脉动,积累实践经验,共青团秦皇岛市委于2025年暑期全面启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动员青年学子以热忱和智慧服务港城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担当。
青春逐浪渤海湾,躬行实践见真知。这个夏天,秦皇岛高校学子以热情为帆、以实干为桨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在实践的熔炉中锤炼意志,在服务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用奋斗的脚步丈量港城大地,以真挚的情感书写青春答卷。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的实践故事,倾听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动人回响,感受港城学子与秦皇岛共奋进的青春力量!
燕山大学
“寻迹井冈·星火相传”实践队
赴井冈山社区开展特色思政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挖掘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以青春创意赋能红色文化传播,8月7日至8日,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寻迹井冈,星火相传”实践团一行,奔赴革命圣地江西省井冈山市龙江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艺术+思政”,通过主题绘画、理论宣讲、知识竞答和深度访谈等形式,描绘基层社区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并致力为井冈山设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色形象IP,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01
彩笔绘英魂,人民心中自有丰碑
实践首日,“画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活动在社区活动室展开。居民们热情参与,以童稚笔触或朴实线条勾勒出心中的英雄形象:雷锋温暖的笑容、革命先辈坚毅的眉宇、抗疫勇士无畏的背影跃然纸上。一幅幅作品真挚动人,无声诉说着人民对英雄最朴素的崇敬与怀念。当一位白发老者颤巍巍地描绘红军战士的轮廓时,那跨越时空的敬仰让在场学子无不动容。画笔下流淌的,正是人民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02
宣讲竞答燃星火,红色基因植心田
为了让理论知识“活”起来、“动”起来,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井冈山的革命历史和感人故事制作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PPT课件《井冈星火永不灭》。在社区宣讲会上,成员们以青年视角,深情讲述了“朱德的扁担”、“黄洋界保卫战”等经典革命故事,结合动画元素,让那段峥嵘岁月变得可感可知。宣讲结束后,团队随即组织了井冈山知识趣味竞答。题目涵盖历史事件、革命人物、精神内涵等方面,社区居民踊跃参与,气氛高涨。一位居民准确答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赢得满堂掌声,成为现场的“知识小达人”。互动式的宣讲与竞答,有效拉近了居民与红色历史的距离,增强了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03
深入访谈听心声,时代回响证传承
为倾听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实践团成员分组对社区居民进行了主题访谈。一位居民感慨道:“井冈山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是咱老百姓遇到困难时咬牙坚持的那股劲儿!”社区干部则从治理角度谈到:“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始终是我们社区工作的法宝。”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肺腑之言,使青年学子深切体悟到伟大精神的当代生命力,认识到红色基因在基层治理中焕发的蓬勃力量。
04
IP设计凝共识,创意赋能新表达
如何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鲜活的魅力?实践团聚焦“井冈山形象IP设计”,深入社区开展访谈。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下居民对井冈山的独特情感与理解:有人强调象征朴素的红军服,有人难忘象征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还有老人深情提及映山红——“那是烈士鲜血浇灌的花”。这些源自人民深处的珍贵声音,为后续设计富有本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IP形象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情感支撑。
此次“寻迹井冈,星火相传”实践活动,是燕山大学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一次生动实践。他们不仅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广阔天地,更在革命圣地汲取了奋进的力量。通过艺术创作、理论宣讲和深度调研,团队不仅有效服务了社区文化建设,更在探寻人民心声的过程中,为井冈山精神的当代表达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路。燕大学子以实际行动证明,青年一代有责任也有能力,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星火,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通讯员 吴梦轩)
河北建材
职业技术学院
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按照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文件要求,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了2025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子们在这个夏天,用脚步丈量远方、以实践记录成长,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服务社会、认真探索调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专业知识回应社会需求,以创新实践展现时代担当的真实记录!
01
材料工程系“锐目鉴危”小分队开展“老旧住宅智能检测”社会调研实践
7月12日至22日,材料工程系“锐目鉴危”科技创新研学小分队一行六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秦皇岛多地老旧社区,开展了以“探索我国老旧住宅建筑质量智能检测发展路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该团队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号召,通过科技手段为老旧建筑安全诊断提供新思路。实践团队创新运用无人机航拍、智能传感器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三维检测体系,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镜头,快速捕捉建筑外立面病害,嵌入式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应力、变形等关键数据,结合AI算法自动分析风险等级,成功解决了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团队建立了首个老旧住宅智能检测数据库,涵盖多种典型病害的特征数据,为行业提供标准化参考。实践团队相关调研报告获河北新丰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高度评价。目前,团队正与相关单位合作,推动技术在实际维修改造中的应用。
02
建筑工程系“沃土新绿发展团”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河北贡献青春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美丽中国·青春行动”时代内涵,7月25日至30日,建筑工程系“沃土新绿发展团”走进河北省定州市砖路镇李村,开展了一系列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绿色科考、环保宣讲、村容整治等专项行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河北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在村委会、文化广场等地举办“绿色生活,你我同行”主题宣讲会,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秸秆综合利用等知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实践师生深入田间地头、道路林地,开展生态环境调研,记录当地水资源、土壤质量及生物多样性状况,形成科学考察报告,为后续环保行动提供数据支持。
03
机电工程系“薪火文心行”实践团队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5日至30日,机电工程系“薪火文心行”实践团队通过实地参观红色纪念馆、走访老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及线上学习交流等方式,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凝聚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分赴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活动纪念馆、董存瑞烈士陵园、邯郸博物馆等各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党的光辉历程,通过走访老党员,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从革命前辈的亲身经历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结束,团队师生通过学习交流会,围绕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展开深入探讨,结合实践见闻,分享心得体会,并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号召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到传承与弘扬的行列中。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积极探索形成“一系一品牌”等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社会实践项目,引领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
河北对外经贸
职业学院
开展“数字康养惠乡邻”暑期实践活动
7月3日至8月31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康康实践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京津冀地区,围绕高端酒店康养服务现状与优化路径开展系统性调研。团队由旅游康养系、经济管理系等7个专业的8名学生组成,在张汉卿、王冬梅等4名教师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聚焦老年群体需求、行业人才困境及政策落地实效,探索“数字化平台+酒店康养+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
01
聚焦需求:从问卷到访谈的深度挖掘
7月3日至15日,团队在京津冀多个社区及养老中心发放问卷300份,对20位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某社区,72岁的王奶奶向团队反映:“社区活动室椅子太硬,卫生间扶手松动,希望能改造得更安全。”这一反馈揭示了适老化设施细节的重要性。团队成员胡漪杭还发现,农村地区养老资源匮乏问题突出,部分老人需步行1小时才能到达镇卫生院,就医不便成为亟待解决的痛点。
7月6日至20日,团队在老年大学举办座谈会,邀请6位退休教师参与。学员李老师提出:“我们不仅需要棋牌活动,更希望学习书法、插花等文化课程。”这一需求推动了团队后续设计“文化+康养”融合服务方案。
02
聚焦供给:从酒店到职校的实地考察
7月11日至8月19日,团队走访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及高端酒店,发现行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显著。在某酒店,护理员小李坦言:“工资5000元,比不上月嫂,且缺乏中医理疗培训机会。”数据显示,仅15%的酒店康养人员具备“医疗护理+酒店服务”双技能,38%的从业人员年均离职率加剧了人才缺口。
团队还考察了酒店适老化改造情况。在海淀区某智慧养老社区,智能呼叫设备因按钮隐藏在柜后导致使用率低下,日均仅1.2次操作。团队成员魏宪斌提出“按钮移至床头”“增设方言语音提示”等改进方案,使设备使用率提升至3.5次/日。
03
聚焦政策:从调研到实践的闭环优化
7月21日至8月31日,团队与河北省民政厅及产业联盟座谈,发现补贴申报流程繁琐问题。某康养企业负责人提到:“准备23份材料耗时1个月,等审批通过时改造计划已搁置。”团队协助梳理材料清单,将申报材料从23份精简至15份,审批周期缩短至20天。
在秦皇岛市,团队启动“康养服务精英定制班”,联合酒店开展“1+1”技能培训(1天酒店服务+1天中医护理),15名护理员的中医技能掌握率从15%提升至78%。团队郑雅楠还提出“药浴房收益反哺药材种植”模式,推动康养产业链与乡村振兴联动。
04
创新与成效:从痛点到达成路径
调研显示,68%的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关注”。团队通过组织健康讲座和智能设备教学,使82%的参与者学会自主记录血压数据。在支付意愿方面,“体验式营销”让68%的老人愿意为包含医生指导的服务支付1500-2000元/月,较调研初期提升27%。
团队创新提出“适老化改造AI验收系统”,实现安全守护智能化。此外,“子女付费VIP、父母免费享急救服务”模式解决了家庭支付能力差异问题,试点酒店用户满意度达92%。
此次调研不仅揭示了行业痛点,更通过10多项改进方案验证了“产教融合+数字化赋能”路径的可行性。团队计划未来3年将人才输送规模扩大至每年150人,并推广至全国10个省市。正如团队负责人马天意所言:“银发经济需要青年力量,我们将持续以调研推动服务升级,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有温度的康养服务。”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