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为业、以教为任、以教为乐,不断推动着渭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坚守三尺讲台 潜心教书育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为业、以教为任、以教为乐,不断推动着渭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为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彰显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市教育局联合本报特开设专栏,聚焦全市13位优秀教师代表,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的师者情怀……
当秋日的微风轻拂校园中挺拔的梧桐,当晨光再次为迤园披上金色的外衣,一个新的学期悄然开启,王文迪也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忙碌而充实的教学工作中。作为富平县迤山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她已在教育一线坚守二十四年。岁月流转,青丝渐染霜白,但她对教育的初心依旧炽热。
因为热爱,她选择教育;因为选择,她更加坚定。2001年,她如愿踏上三尺讲台,满怀崇敬与期待,开启了教书育人的征程。初为人师的日子里,望着教室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她深知,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用心灵影响心灵。
她至今还记得一个名叫小雨的学生,性格内向,家境清贫,时常独自啃干馒头当午餐,作业也常常敷衍了事。直到有一天,王文迪在课本封面发现一行小字:“我觉得自己像溺水的鱼,喘不过气。”那一刻,她的心被深深触动。课后,她与小雨促膝长谈。学生泪如雨下,倾诉父母离异、家境困顿的苦楚。王文迪握紧她的双手,轻声说:“别怕,老师陪你一起游,直到上岸。”
从那以后,她时常陪小雨吃饭、带她去书店,悄悄帮她垫付学习资料费用,协助她申请助学金。渐渐地,小雨眼中有了光芒,课堂上开始主动举手,字迹也变得工整。令她欣慰的是,多年后,小雨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继续传递着教育的温暖。
2020年春天,王文迪在上班途中意外摔伤,右大腿严重骨折,医生建议卧床休息。但心系学生的她,毅然选择拄着拐杖站上讲台。“高三对学生太重要,我必须和他们并肩作战,迎接高考。”王文迪的话简单却有力。
那段时间,学生自发组成“护师小队”:课前帮她搬好椅子,课间递来热水,还有学生悄悄在她桌上放了一盒云南白药。高考前的最后一课,全班学生忽然起立,齐声喊道:“老师,您就是‘战神’,是我们心中最勇敢的人!”那一刻,王文迪热泪盈眶,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王文迪始终坚信,教育不是机械地雕刻,而是温柔地唤醒。作为班主任,她推行“小组化管理”,让学生自定组名与目标,作课前报告,激励每个人敢于表达、乐于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她不断尝试创新,通过“六化一体”教学、角色扮演、情景剧、作文互评、“英语日记漂流瓶”等形式,让学生爱上英语、活用英语。她深信,每一个孩子,只要给予舞台,就能光芒万丈。
二十四年,岁月改变了容颜,却不曾改变她对教育的赤诚。一届届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成为社会栋梁,让她深刻体会到“教师”二字的重量——是甘为人梯的奉献,是立德树人的使命,更是一生守望花开的浪漫。
谈及二十四年如一日坚守讲台的原因,她的答案简单而深刻:因为这里有孩子们“老师,我考上了”的喜悦,有“谢谢您”背后的感动,更有无数双眼眸里映射的、值得期待的未来。
二十四载躬耕教坛,虽有坎坷,却始终无悔。未来,王文迪愿继续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以爱心浇灌希望,以希望成就梦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光辉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灿烂芳华。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