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9岁的博士叶紫薇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在高校圈确实很罕见,要知道很多老教师在岗位上干了一辈子,到退休时可能还是副教授,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呼吁青年人才职称评审体系要优化,要给那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
29岁的博士叶紫薇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在高校圈确实很罕见,要知道很多老教师在岗位上干了一辈子,到退休时可能还是副教授,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呼吁青年人才职称评审体系要优化,要给那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
从媒体报道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宣传来看,叶紫薇的破格晋升是该校“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的超常规方式,旨在激励叶紫薇继续面向“三农”问题,搞好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而且程序和标准也很严格,从提名到各个层级的会议讨论,最终通过学校审议通过。
公开的信息显示,叶紫薇出生于1995年11月,29岁,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22年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农业博士学位。
同年入职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受聘“中国人民大学青年英才岗位”,距离此次破格晋升教授不到三年时间。
该消息经过报道和宣传后,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这种破格晋升不公平,对同学院的老师来说未必合理。
4月3日,一位人民大学校友博主在网络上公开质疑叶紫薇破格晋升教授:
95后正教授是如何评出来的?
理由有以下几点:
1、凭借一篇一作的Science文章,就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到正教授,这样的待遇在任何一所985甚至211高校都没有;
2、对事不对人,将破格晋升大肆宣传扭曲了激励初衷,对人大经管学部兢兢业业做研究的其他老师不公平;
3、宣传文案中反复强调家国情怀,结果Science文章标题里是“美国”,这是一种讽刺。
随后,该校友又在评论区解释,称叶紫薇的这篇文章是用美国的数据研究了美国的农业问题,而宣传文章说研究扎根中国现实。
该博主在某书上公开的资料显示,该博主本科毕业于人民大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金融学博士,日常会记录很多学术与科研方面的内容,其科普内容备受关注,也有不少粉丝。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从这篇研究文章的标题来看,《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Lessons from compromised rootworm Bt maize in the US Corn Belt》,谈的确实是美国玉米根虫教训问题。
在人民大学的宣传文案中,也提到了叶紫薇团队结合了2005年到2016年美国玉米带10个州的农田实验数据和调查数据,通过研究和评估,证实了“美国东部玉米带存在过度种植现象”,加速虫害玉米抗性,导致经济损失。
但该宣传文案也同步强调了,该研究对生物育种技术应用意义重大,可以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
该研究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叶紫薇在入职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可见其研究能力还是非常出众的,尤其是那篇Science研究长文,据说是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首篇以国内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上的。
当然,既然是破格晋升,自然就会有一些常规的标准达不到,否则也不叫破格晋升,过程中肯定也少不了各种质疑。
个人认为,质疑是好事,只有出现不一样的声音,才能让破格晋升机制朝着更加透明和公平的方向发展,从而让更多青年学者受益。
来源:湖北台教育要闻